我市正組織編制慢行系統規劃 騎單車出行將更方便
汽車時代的來臨遠比人們想象的要快,自行車漸漸沒了棲身之地,無論是新建小區,還是老舊小區,自行車棚好像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遠。隨著人們崇尚低碳出行之風越吹越盛,自行車棚這個人們由熟悉到陌生的配套設施正在被召喚,市民渴望給自行車安個“家”。
新小區:自行車坐電梯回家
“我在這住了一年多,一直沒發現小區里面有自行車棚,自行車放在樓下擔心不安全,只好把它扛上樓。”家住市區凱旋城的小圓每天騎自行車上學,她告訴記者,每天,她的自行車至少要坐電梯上下4次。
市區雅居樂小區也出現同樣的現象,中午時分,部分圖省事的居民會將自行車放在自家單元樓下,但是一到晚上,他們一般會帶回自家陽臺。該小區物業表示,雖然沒有專門的自行車棚,但他們也負責自行車的保管,與汽車摩托車一同停放在地下車庫,收費10 元/月,但該物業坦言,目前并沒有業主前來辦理此項業務。對此,該小區一位業主就說:“沒人辦理并不代表沒有需求,只是地下車庫并沒有規劃好專門的區域,不方便,而且汽車摩托來來往往,很危險。”
這些有電梯的高檔小區還好,自行車坐電梯送上樓至少不吃力,像興源東路的雅樂苑這樣沒有電梯的小區,如果住在高層,扛自行車上樓就苦了。“扛上樓是不可能了,只能停放在地下車庫。”住該小區T2 棟的一名業主表示,小區地下車庫可以免費停放自行車,由于物業并不收費,也就意味著,丟了沒人負責。
老小區:自行車停樓下被盜
新小區沒有自行車棚,自行車要帶回家,可是,那些配備自行車間的老小區,自行車也沒有自己的“家”。市區文景小區10 棟的單元房就配有自行車間,但大多都成了雜物房。記者看到,這些自行車間真正用來放自行車的不多,不少自行車間放滿了雜物,有的居然養起了雞。
記者了解到,該小區并不是每家每戶都配有自行車間,家住 29 棟的鄭女士家就沒有,她的自行車只能停在樓下。去年,她的新自行車鎖了兩把鎖,還是在樓下被偷了,她氣憤地說:“我們這一單元,樓下門都不關,全開放式,任何人隨進隨出,不被偷才怪。”
停車場可以負責自行車保管嗎?記者在該小區停車場看到,停車場內停放了10多輛自行車,但保安告訴記者,他們并不負責這些車的保管,因為沒有收取停車費,他還說:“現在停車場的摩托越來越多,這些自行車準備清場了。”
部門:慢行系統正在規劃
采訪中,不少居民表示,自行車是一種經濟方便又綠色環保的代步工具,特別是老小區的居民由于收入低,中老年人多,自行車更是大多數人所必需的。他們希望有關部門能逐步解決自行車存放的難題,讓他們的自行車能有個“家”。
針對市民的訴求,記者了解到,去年9 月16 日,住建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發文,要求加強城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建設,加快自行車停車設施建設。發文中提到,新建住宅小區必須配建永久性自行車停車場(庫),并以地面停車位為主。老舊小區、平房地區要通過建設自行車公共停車場,解決居民自行車停放問題。
那我市的實施情況如何?記者從市住建局了解到,對于小區是否要求配備自行車棚,我市目前并未有強制規定。不過,市住建局透露,他們正在組織編制河源市慢行系統規劃,這是一個關于非機動車交通還有步行交通的規劃,屆時,對于自行車的停放問題,將有一個明確規定。不過,目前該規劃處于調研階段,具體細則還不能一一答復。
本報記者 鄭婷影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