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非升即走”政策是否合理
日前,清華大學新一批教師續任、解聘工作已經完成,方艷華老師的轉崗和閆浩老師的離開引發學生熱議。“非升即走”(1994 年,清華出臺規定,講師、副教授在規定時間內學術成果不足以提高職稱,應自行走人,即“非升即走”,后來調整為“非升即轉”)政策是否需要調整,成為公眾討論的熱點。
正方:
“非升即走”優化教師隊伍
“非升即走”政策是應運而生的,旨在把競爭、淘汰機制引入高校教師隊伍,實現高校教師隊伍的優化配置,解決教師隊伍庸懶問題,給“干與不干一個樣,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畫上句號。科研水平與教學質量有著密切的聯系,科研成果累累者,講起課來,猶如庖丁解牛,引人入勝。與此相應是教師的職稱問題。職稱高者往往擁有較多的科研成果,而要申報并晉升為高級職稱的教師,必須擁有較多的科研成果。這一職稱晉升制度與“非升即走”政策的實施,給高校教師帶來了明顯的壓力,確實產生了期待的效果:在高校,不思進取、吃安穩飯不行了;若想不被淘汰,就須重視科研,在一定時期內取得一定數量的科研成果并在一定時期內晉升上一級職稱。“非升即走”政策是高校的一個改革,對于提升高校及其教師水平,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于文軍
——摘自紅網網站
反方:
“非升即走”制造功利學術
大學推出“非升即走”政策,用意是激勵教師積極向上,但這一政策在實行過程中,存在兩方面問題。其一,考核的指標由行政主導制定,重視的是教師的顯性成果,容易出現重科研輕教學現象。其二,對教師的考核,通常由行政職能部門進行,沒有教師同行評價和學術共同體評價。行政部門按行政指標對教師進行考核,就是計算工分,達到工分要求通過當年考核,達不到者即被視為不合格,這迫使教師圍繞指標做自己不情愿的事,包括填各種課題申請表,炮制論文,包裝成果等,這催生了學術的急功近利和弄虛作假。在“非升即走”的壓力下,很多人失去從容,就是老教授,面對一年一考核,也想著盡快出成果。十年磨一劍在中國大學成為奢望,兩年磨不出一劍,就可能被淘汰出局。這樣搞出來的科研會有多少價值?
冰啟
——摘自北京青年報
欄目主持:劉曦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