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2014年河源民生事業發展路線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民生事業是關系廣大群眾切身利益的公共事業,是保障群眾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基石。數據統計,剛剛過去的2014 年,我市財政對保障和完善民生的支出超過了148 億元,幾乎占全市財政總支出的四分之三。
河源作為后發地區,在民生建設上點多面廣、工作量極大,在經濟大發展的同時,市委市政府沒有忽視民生發展,相關部門主動服務基層群眾,暖了人民群眾心。如果要概括總結2014 年河源的民生事業建設,那就是民生理念更加成熟,保障民生措施更加有力,民生領域改革決心更加堅定。
醫療救助:
“一站式”即時結算全覆蓋
去年,全市資助城鄉低保對象和農村五保對象參加城鄉基本醫療保險的人數達到近20 萬,參保率實現100%。對農村五保戶和城鎮“三無人員”實行了門診、住院等基本醫療費用全額救助措施,同時將低保對象政策范圍內住院自付醫療費用的救助比例擴大到 7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市民政局去年聯合財政、人社、衛計等部門出臺了《河源市城鄉特困居民醫療救助實施辦法》,各縣區也相繼制定政策,全面推行醫療救助“一站式”即時結算辦法,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和優撫對象在居民醫療保險定點單位,可憑身份證和相關證件享受基本醫療保險和基本醫療救助(補助)同步結算,無須四處奔波,所有報銷、優惠、減免、補助政策可以在醫院一站搞定。
減災救災:
“全倒戶”全有新房住
去年,我市受各種災害影響,因災倒塌房屋共386 間,“全倒戶”95 戶。為確保災民有地方住,市財政共撥付47.5 萬元“全倒戶”重建資金。截至去年底,95 戶“全倒戶”重建項目已全部動工,其中竣工88戶。
數據統計,去年全市共發放災后應急救助和重建家園資金1720 余萬元,有效保障了受災群眾的基本生活。
社會養老:
民辦養老機構從無到有
去年,我市以“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推進年”為抓手,繼續加強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尤其加大了縣級福利院改擴建和農村社會養老設施建設力度。據了解,各縣區均按照農村“幸福院”建設標準,共投入941 萬元,改擴建老年人活動場所,添置娛樂設施設備,增設日間照料床位233 張,較好地完成了69個農村“幸福院”建設任務。
另外,我市民辦養老機構也在去年實現了“零”的突破,兩家有愛心、有實力、有經驗的企業分別興辦養老機構,其中河源巴登新城投資有限公司率先開展了異地養老試點工作,市同濟醫院則在其建設的養老機構中實行了醫養結合。這些民辦養老機構的建立增強了社會養老服務的生機和活力。
就業創業:
新增就業崗位超4萬個
去年1 至12 月,我市新增就業崗位 41603 個,安置失業人員再就業10227 人,城鎮登記失業率得到有效控制,維持在2.44% 以內。為了促進用工需求高效對接,相關部門積極搭建供需平臺,組織開展了“春風行動”、“南粵春暖”、高校畢業生“一企一崗·互濟共贏”等300 多場專項招聘活動,進一步擴大了就業容量。
針對我市創業者的創業需求,相關部門去年累計為創業者發放小額擔保貸款3276 萬元,并認真落實了稅費減免等創業優惠政策,推動創業的同時也帶動了就業。
社會保險:
社保收入支出齊齊增長32%
截至去年底,我市社會保險基金總收入為46 億多元,總支出達到33.4 億多元,同比均大幅增長了32%。收入支出的增長,得益于我市覆蓋率極高的城鄉社會保險制度。據悉,我市去年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鄉基本醫療保險的參保率均達到99% 以上,相關部門還制訂出臺了一系列規定,建立了全市統一的城鄉社會保險制度。
社保覆蓋面不斷擴大的同時,社保待遇也在穩步提高。據悉,去年我市企業離退休人員人均每月的養老金增加了251 元,達到 1481元,制度吸引力得到增強。
相關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