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推進普惠金融 農村金融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黃友蘭在村金融服務站支取現金。
核心提要:
■近年來,我市通過深化農村信用體系、改進農村金融服務方式、完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豐富農村金融產品、強化金融惠農政策體系等工作,努力建設農村金融推廣示范市和改革創新綜合試驗區,取得初步成效。
■我市以傳統金融機構為主力軍,以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等為重要補充,逐步形成包括商業性農村金融、合作性農村金融、政策性農村金融和新型農村金融在內的現代農村金融組織體系,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創新金融產品,服務“三農”發展。
農村金融服務站:
為農民提供“一站式”服務
龍川縣鶴市鎮河布村有近700 名60 歲以上老人,有些老人不會輸密碼,到3 公里外的鎮上去取錢,很麻煩。自從以“商譽通”轉賬電話為支付結算終端的“農村金融服務站”落戶村口的小店后,村民們再也不用到圩鎮或縣城的金融網點取錢了。6 日下午, 67 歲的黃友蘭揣著郵政儲蓄銀行的存折和身份證走到村口店里,支取養老保險金。小店經營者黃素娟接過存折,放到POS終端機上刷了刷,顯示余額290 元。“取250 元吧。” 老人想了想說。黃素娟幫老人輸入密碼交易完成后,給了黃友蘭250 元現金。隨即,銀行后臺將把250元轉到店主的賬戶上。
目前,我市已完成1201 個鄉村金融服務站建設,全市1251 個行政村設立了1715 個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點,累計發生助農取款服務、取款交易58019 筆,取款金額2172.4 萬元,查詢交易72682筆。
農村金融組織體系:
依托信用體系破解融資難
近年來,圍繞改善農村信用環境和融資環境、增強農民信用意識等工作,我市持續深入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改善城鄉信用不平衡的狀況,并逐步完善金融組織體系,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三農”信貸投入,有效提升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成果。
目前,全市已完成市、縣區兩級征信中心搭建工作;完成935 個信用村建設,覆蓋率為74.8%;完成234933 戶農戶信用信息錄入工作;全市金融機構登錄農戶信用信息系統查詢農戶信用情況257 筆,發放農戶貸款166筆,金額3404.8萬元。
據悉,通過深化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改革,我市有序引進市外金融機構,鼓勵各金融機構向縣域、鄉鎮延伸機構和業務,發展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探索設立信用貸款風險補償基金和涉農小額信用貸款風險補償基金或扶貧創業貸款貼息基金,化解合作金融機構信貸支農風險,破解農戶融資難題。
農村信用貸款產品:
突破傳統理念創新信貸模式
上個月15 日,郵儲銀行河源分行、燈塔盆地示范區建設投資有限公司、人保財險公司河源分公司三方共同簽訂燈塔盆地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政銀保”項目協議。該項目撬動銀行放大十倍資金對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行免抵押貸款。
燈塔盆地示范區“政銀保”項目正式啟動,是我市全面推進農村金融改革創新,鼓勵金融機構突破傳統理念,創新信貸模式的縮影。除此之外,我市不斷擴大貸款抵(質)押擔保物范圍,逐步構建起小額信用貸款、抵押擔保貸款、擔保機構保證貸款 “三位一體”的農村信用貸款產品體系。
統計顯示,截至去年11 月末,轄內銀行業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688.80 億元,比年初增加115.62 億元,增幅為20.17 %,貸款增幅全省各市中排名第一;存貸比高達 82.32%,居全省地級市(含深圳市)第一位。其中,涉農貸款余額251.04 億元,比年初增加44.38 億元,增幅21.48%,占全市貸款余額的36.45%。
見習記者 楊金萍
相關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