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好垃圾"頑癥" 河源加強農村生活垃圾常態化管理
核心提示:農村要美,必須堅持不懈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讓農村成為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不過,隨著我市城鎮化的穩步推進,大量產生的城鄉生活垃圾也成為一大“煩惱”。自2013 年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連續3 年成為市政府承諾要辦好的“十件實事”之一,可見市委市政府對這項工作的高度重視。2015 年,市政府承諾,要加強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轉運、處理設施及保潔員隊伍建設。
整鎮承包解“煩惱”
記者近日從市住建局了解到,目前我市已按照“有一名分管領導,有一支環衛隊伍,有一套環衛制度,有一個考核機制,有一筆環衛經費”的“五有”要求,要求各有關部門加強農村生活垃圾常態化管理,形成了“戶收集、村集中、鎮轉運、縣處理”的收運處理模式。不過,要解決城鄉生活垃圾問題,在建立長效機制的同時,探索制定農村環境衛生村規民約也不可少。
處理垃圾各顯神通
為推動城鄉生活垃圾的處理工作,今年 6 月,我市出臺了《關于加強我市城鄉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的意見》。市住建局相關人士表示,目前我市部分縣建成了一套符合自身實際的生活垃圾收運處理方式,部分鎮、村小組也自行成立了環衛隊伍。
以連平縣為例,該縣有13 個建制鎮、159 個行政村、17 個居委會、2515 個自然村。全縣生活垃圾日產生量達到392.48 噸,日收運處理能力達到290 噸。自2012 年下半年開展農村清潔工程專項活動工作以來,該縣著力建立職責清晰、統一高效的縣城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體系,實現“戶收集、村集中、鎮轉運、縣處理”的城鄉生活垃圾收運處理工作模式的配套銜接,鼓勵鎮、村采用購買服務的方式開展農村保潔和生活垃圾收運。目前,該縣投入176 萬元專項經費在每個村(居)各建設1 個大型垃圾轉運點,投入 502萬元統一采購14臺生活垃圾壓縮車交付各鎮使用,13個鄉鎮完成垃圾中轉站建設。
整鎮承包解“煩惱”
記者了解到,我市部分鎮還采取整鎮承包方式,將整個鎮的生活垃圾外包給清潔公司,由清潔公司負責清掃、收集、運輸鎮域垃圾,如龍川、和平縣所有鄉鎮,東源縣燈塔鎮、仙塘鎮,紫金鎮藍塘鎮、上義鎮、龍窩鎮以及江東新區臨江鎮、古竹鎮等。
整鎮承包效果如何?記者近日在紫金縣藍塘鎮河塘村看到,該村距圩鎮8 公里,生活垃圾收集清理實現了全村覆蓋,村設有專門的保潔人員,生活垃圾由村送至藍塘鎮垃圾中轉站統一處理。河塘村村民曾其添說,河塘村村容村貌好,環境又好,住在這里就是一種享受。今年,該村與連平縣內莞鎮小洞村同獲“廣東省宜居示范村莊”榮譽稱號。
長效機制不可少
村容村貌整治好了,人心里自然也舒適多了。住在像河塘村、小洞村這樣的村莊里,自然就是一種幸福。不過,我市有1251 個行政村,只有實現鄉村的美麗、建設幸福鄉村, “美麗河源、幸福河源”才不是一句口號。
為此,市住建局相關人士指出,當前要建立健全收運處理長效機制,各縣區要督促各鄉鎮、村加強轄區內環衛保潔、垃圾運輸和轉運站運轉的日常管理,主要道路、河邊、池塘邊、其他村莊公共區域建立日常保潔機制,確保農村生活垃圾日產日清。
就拿在全省較早開展城鄉清潔工程的東源縣來說,從2011年至今,該縣已建立配備壓縮車輛的垃圾中轉屋14 個,簡易中轉站131 個,村垃圾收集池2201個,購置配備環衛運輸車942 輛,垃圾中轉斗箱255 個,全縣21 個鄉鎮均設立了環衛所,每個村居配備環衛工人2 至5 名,目前已全面完成了鄉鎮、村(居)生活垃圾處理系統的設施建設、設備配置、機構設置和環衛隊伍建設等配套建設任務。
不過,該縣目前“三邊”(河邊、田邊、村邊)治理工作仍然不夠到位,部分鄉鎮對河邊、公路兩側、田邊、村邊、收集點及周邊的垃圾清理不及時。為此,該縣計劃通過每月的“衛生日”活動,加大宣傳力度,增強城鄉居民的衛生意識,解決這一“頑癥”。
探索建立村規民約
活民井位于和平縣陽明鎮城西村解放路大井頭,修建于明正德十六年即1521 年,至今仍有近百人在使用,井水也仍然干凈清澈,這一切緣于井旁的村規民約,附近居民自覺遵守。如此可見村規民約的重要性。
同樣嘗到了“村規民約”甜頭的還有連平縣忠信鎮的司前村。走進司前村,四面青山環繞良田,一條清溪繞村而過,一座白墻黑瓦的圍寨掩映在婆娑樹叢中,村中八條 “家訓”(一厚倫理,二尊王法,三救急難,四和鄉里,五勤本業,六莫非為,七周貧乏,八謹祭祀)格外引人注目。
在司前村,令記者印象深刻的便是村中那一汪清水,清澈見底,從各家各戶門前緩緩流淌著,不見一個塑料袋、一丁點紙屑垃圾。記者看到,微風把一個塑料袋刮進了水里,村干部吳俊鋒趕緊用樹枝把塑料袋挑了上來。他說,不但他會這樣做,一般的村民也會這樣做,這就是受“家訓”熏陶的結果。
據了解,接下來我市將加強鎮村環境衛生管理機構和環衛作業隊伍建設,推動市容管理、環境執法等工作向農村延伸,在此基礎上,嘗試把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與村規民約結合起來,通過制定村規民約規范約束村民行為,教育引導農村革陋習、講文明、樹新風。
本報記者 張濤
相關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