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融入深港惠 由“跟跑者”轉變為“并跑者”
本報訊 記者 劉曦 昨日,市委書記張文主持召開座談會,聽取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對我市創新驅動發展、深入融入深莞惠、精準扶貧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張文強調,今后我市要加大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力度,構建創新發展的大平臺,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實現從深莞惠的“跟跑者”向“并跑者”的轉變。
今年是“十三五”的起步之年,也是2018 年與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作為欠發達地區的我市,任務重,壓力大,只有發展才能解決當前的問題。張文要求,要牢牢扭住“三大抓手”這個牛鼻子不動搖,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創新發展,實現河源的振興和跨越發展。
張文指出,近年來,我市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有了一定的基礎,但仍然底子差、基礎薄弱,發展較慢。特別是跟發達地區相比,仍存在觀念、思想、意識落后,工作落實不力,工作作風不實等問題。他要求,政府有關部門要針對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開展有針對性的研究,推出一批有實際應用價值的成果;招商引資上要統籌形成合力,既要做好招商引資,又要做好安商穩商;要做好精準識貧、扶貧工作,以“五個一批”解決脫貧問題。同時,要做好人才培養。張文說,創新驅動發展的核心是科技創新,而科技創新的核心是人才問題,河源是人才和人力流失比較嚴重的城市,各級各部門要重視人才,通過人才政策留住企業和研究機構。在提高人才待遇的同時,要構建產業發展、教育機構、研發機構等發展大平臺。只有通過培養人才,培育創新企業和機構,我市才有可能從深莞惠的“跟跑者”向“并跑者”轉變。
座談會上,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專家學者紛紛暢所欲言,積極為我市未來的發展獻計獻策。
搭建農電商發展平臺
電商扶貧,是我國互聯網時代扶貧方式的一種創新。市人大代表、東源縣澗頭鎮礤娥村委會黨支部書記池智勇認為,在當前農村扶貧工作中,并不是所有農村都適合生態旅游的發展方式,農村剩余勞動力依然可以回到農村從事農業種植。他說,現在有機農產業成為了新型的主導產業,而農村也擁有大量的農產品,建議加快建設河源農電商平臺,讓快遞下鄉,農產品返城。讓農業搭上電商發展的快車,以“農業+電商”的方式實現脫貧。
融入深莞惠從“菜籃子”切入
融入深莞惠,河源有什么?能為深莞惠地區提供什么?在座談會上,多位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均把目標瞄上了河源優質的農產品。
市人大代表周輝澤說,河源有青山綠水,深圳缺的就是青山綠水。政府部門可以牽頭打造一個大的農產品平臺,融入深莞惠,從“菜籃子”工程切入。市政協委員袁建康也認為,河源擁有生產優質農產品的地理優勢,今后可以好好在打造農產品市場上做文章,完善標準認證,把農業作為融入深莞惠的重要抓手。
提供更專業的政府服務
企業要創新驅動發展,一方面需要高科技人才,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的扶持。市政協委員王忠平希望市委市政府做好實施創新發展的產業定位,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在服務企業發展上,為企業提供更務實高效,更專業的服務。
河職院黨政辦主任黃建華指出,目前河職院畢業留在本地就業的學生只有30%左右,但本地生源有40%,這意味著有一部分人不在本地就業。他建議市委市政府制定河源本地大學生在本地就業的扶持措施,留住人才在本地就業。同時,以好的政策吸引外地人才回鄉就業和創業。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