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區發展巡禮| 河源高新技術開發區13周歲了!
綠樹成蔭的市高新區。
核心提示:
河源市高新技術開發區(同掛深圳(河源)產業轉移工業園)于2003 年6 月28 日啟動開發建設,總規劃面積35 平方公里,已開發面積22 平方公里。今日,市高新區13 周歲了,13 年來,她以振興和引領河源工業發展為使命,以打造“財源工程、示范工程、環保工程、陽光工程”為目標,堅定不移走綠色生態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逐步建成了一座經濟效益良好、主導產業突出、創新創業活躍、配套設施完善、生態環境優美的工業新城,成為了河源工業發展的主戰場、經濟增長的主引擎、創新驅動的主陣地。
注重規劃先行,優化功能布局
高新區在建區之初,就確立了“產業新區、工業新城”的發展定位,多年來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的園區開發思路,推動高新區實現科學發展。
首先是功能區域合理布局。在功能分區上,統籌規劃設置生產區、生活區、商務區、休閑區,合理配置各項配套設施和服務平臺,使高新區成為功能完善、配套齊全、宜居宜業的產業新城。二是產業集聚集群發展。按照“企業集群、行業集中、產業集聚”的原則,對電子信息、機械制造、太陽能光伏以及食品飲料產業進行產業分片布局,通過空間集聚形成產業鏈。三是產城融合發展。在規劃布局上,依托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與市區相連,充分利用市區的輻射帶動和服務功能,使高新區成為河源市區副中心,推動產城融合發展。四是集約節約發展。科學設定工業、商業、居住、道路等用地的比例和位置,嚴格規定投資強度、建設容積率、建筑密度、首期建筑面積比例、項目用地面積比例等,有效提高了土地使用率,促進了集約節約利用土地,連續多年在全省集約節約土地評價考核中獲得好名次。
注重速度效益,加快開發建設
熟悉河源的市民都知道,13 年前,高新區所處的區域是一片荒坡地;而13 年后的今天,那兒已經崛起了一個宜居宜業的現代工業新城。
據了解,從啟動至今,園區平均每年以1.5 個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擴大開發面積。目前,該區已引進了200多個工業項目,投資總額超過 550 億元,就業人口約7.2 萬人。13 年來,高新區投入72億元的建設資金,帶動社會投資650 億元,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2400 多億元、工業增加值460多億元、稅收68億元,年均增長分別達到42.1%、38.3%、33.1%;外貿進出口累計超過 368 億美元,年均增長58.9%。園區的主要經濟指標的增幅一直保持了較快的增長。2015 年,全區實現工業總產值480.04億元,同比增長 8.1%;工業增加值97.11 億元,同比增長9.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累計93.98 億元,同比增長9.5%;稅收12.42 億元,同比增長 11.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稅收8.93 億元,同比增長0.3%;固定資產投資49.83億元,同比增長5.9%,其中工業固定資產投資41.68 億元,同比增長8.0%;進出口總額130 億元。
注重招商選資,強化產業特色
一直以來,高新區積極推動由“引資”向 “選資”轉變,由“求多”向“求好”轉變,由“項目招商”向“產業招商”轉變,著重引進帶動能力強、市場前景好的工業企業。
目前,園區規上工業企業100 多家,形成了以手機為主的電子信息產業、以模具為主的機械制造業兩大主導產業,著力培育太陽能光伏產業和食品飲料產業,產業特色、產業規模、產業主導不斷提高,是“ 廣東省手機生產基地”和“ 廣東手機產業集群升級示范區”。2015 年,兩大主導產業繼續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實現產值 406 億元,同比增長16%,占園區工業總產值的85%。
2012年,創業服務中心在建工地。
注重科技創新,推動轉型升級
近幾年來,高新區堅持“創新驅動,戰略提升”的發展理念,堅定實施科技強區戰略,不斷優化科技創新環境,鼓勵企業加大科技研發投入,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實現園區提速提質發展。
首先,創新平臺更完善。一方面,大力搭建各種科技服務平臺,建起了國家通訊終端產品檢驗檢測中心、河源廣工大協同創新研究院、廣東五礦新技術礦產研發檢測中心、創業服務中心、博士后科技工作站等一系列平臺,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較好的技術服務支撐;另一方面,積極鼓勵企業建立研發機構,海川博士后流動站、龍記模具研發中心、勁達博士后工程研發中心、新天彩研發中心、盆地一號生物綠色防控研究所等一批企業研發機構紛紛建立,以研發基地、企業加速器等創新載體,加強關鍵技術攻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創新環境更優化。近年來,市委、市政府相繼出臺了關于促進自主創新、加強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引進創新科研團隊和領軍人才、專業技術拔尖人才選拔管理、加強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大力推進知識產權工作等科技創新扶持政策;去年,高新區制訂出臺了《關于加快創新驅動發展的實施意見》,每年拿出5000 萬元在創新創業、企業自主創新、人才集聚、科技平臺、科技金融、企業轉型升級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大力營造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著力提升科技創新水平。
人才支撐更完善。市委、市政府出臺引進高端人才政策、設立人才專項基金,優化人才工作生活環境,最大限度支持和幫助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目前高新區大專以上學歷人才達2 萬人,其中碩士、博士學歷人員達1225 人,企業研發人員達9162 人。
創新成果更突顯。13 年來,高新區科技創新體系日臻成熟、科技創新成果日益凸顯。目前園區有科技型企業100 多家,其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7 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發中心12 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發中心23 家,分別占河源全市總量的53.1%、57.1%、39%;區內企業在專利申請和授權數量上逐年增長,累計專利申請量達1025 件、專利授予量達589 件。
注重環境保護,實現“綠富雙贏”
高新區始終堅持“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的原則,正確處理發展與環保的關系,把環保作為高新區建設發展的生命線,把好項目準入關決不放松,執行“三同時”制度不留余地,嚴格治理污染沒有商量,實現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雙贏”。建成了處理工藝國內領先的污水處理設施,并設立了固體廢棄物處理中心,園內工業廢水處理率、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和固體廢棄物處理率均達100%。
與此同時,園區不斷淘汰落后產能,努力承接更多的“三高三少”(即高技術、高成長、高效益、污染少、耗能少、用地少)項目,積極發展循環經濟。高新區近20 平方公里內沒有一根工業生產煙囪。河源連續多年在全省環境質量考核和珠江綜合整治考核(東江水質保護)中被評為“雙優秀”。去年,為進一步提升園區環境保護水平,籌備建設明珠污水處理廠及大塘污水處理廠,進一步提高園區污水處理范圍和能力。
借力“國字號”,發展高新區過去的13 年,市高新區在工業發展、園區建設、科技創新等方面取得不俗的成績。
市高新區連續三年獲得省科技廳組織的省級高新區績效考核第一名;區內的深河產業園是全省唯一一個連續五年獲得省產業轉移目標責任考核優秀等級的示范性園區,是省產業轉移園“十大重點園區”。2015 年2 月份,市高新區正式被國務院批準升級為國家高新區,成為粵東西北地區首家國家高新區。
高新區表示,站上新的歷史起點,市高新區將全面積極融入“一帶一路”戰略,搶抓粵東西北振興發展、深圳全面對口幫扶河源、 “深莞惠+河汕”一體化發展等重大機遇,大力實施創新驅動和轉型升級發展戰略,努力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創新氛圍,切實加快體制機制創新,不斷優化發展環境,圍繞 “創新高地、產業新區、生態新城”的發展定位,力爭到2018 年,園區產值突破1000 億元,到2025 年,園區產值突破3000 億元,將市高新區建設成為全國低碳發展示范區,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環珠三角新興產業集聚地,成為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創新型特色高新技術產業園區。
本報記者 劉影麗 通訊員 劉浪文 戴敏
相關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