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村民有“面子”又有“里子”
閱讀提示:
源城區埔前鎮坪圍村,寬闊的村道、錯落有致的房屋、面積寬廣的果林,似乎沒有貧困村積貧的樣子,但這確確實實又是一個擁有62 戶貧困戶的貧困村。
對于坪圍村扶貧工作隊來說,在三年的精準扶貧期內幫助坪圍村形成支柱產業,提高村民收入水平和發展能力,讓村民既有“面子”又有“里子”,就是扶貧工作的總目標。
坪圍村村民在果場工作。
精準識別,確定貧困戶62戶共188人
不管是“第一書記”的藍詩還是任坪圍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的劉志堅,在剛到任時對坪圍村都是陌生的。去年 4 月底,扶貧隊先對扶貧對象進行了為期一個多月的入戶核查、精準識別工作,經過嚴密的程序,最終確定了62戶共188人列入貧困戶名單,其中扶貧戶 13 戶52 人,有開發能力的低保戶26 戶94 人,無開發能力的低保戶12 戶 31 人,五保戶11 戶11 人。這個數目對于一個全村僅有756 戶共3015 人的村子來說不算少了。
經過入戶調查,劉志堅了解到大部分貧困戶都是因病、因殘、因學致貧的。坪圍村的山林面積是耕地面積的將近3倍,村集體經濟收入以山地承包為主,年總收入約4.5 萬元;村民經濟來源單一,以務農、務工為主,而務工缺乏技術,務農缺乏資金與技術。針對這些致貧原因,結合坪圍村實際情況,扶貧隊制定了一系列幫扶措施。
加強產業幫扶,打造特色支柱產業
對于坪圍村來說,缺乏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是最致命的問題。在村委于2006 年先后引進東興旺農場、福源果場、紅鋒旺無花果場等企業投資種果的基礎上,扶貧隊決定在坪圍村發展種果經濟,將水果種植業打造成坪圍村的支柱產業。村子將成立由 39 戶可開發貧困戶組成的無花果經濟合作社,由紅鋒旺合作社提供種果技能培訓,發動村民種果,力爭形成以 “水果種植業+鄉村生態旅游業+勞動就業”為主導產業,同時種植玉米、水稻、花生等基本經濟作物,并以家庭傳統的養牛、雞、魚等養殖業為輔助產業的脫貧貧困村。
目前,坪圍村已經于外省預定了一批無花果苗,年后就會分發給貧困戶種植。獨自撫養兩個孩子的單親媽媽肖惠芹就準備種植無花果樹,她說:“政策有人情味啊。只要有人帶頭,以后發展起來了,就肯定可以脫貧,我有信心!”
改善公共基礎設施,打造美麗鄉村
在坪圍村,一條寬闊的水泥道路貫通村子,直通國道,為來往村民及外來旅游車輛提供了極大便利。這就是坪圍村花費1200 多萬拓寬改造的旅游大道。據藍詩書記介紹,坪圍村的幾個果園、農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體驗采摘,車輛來往常常造成村內交通堵塞,為方便村民出行及旅游大巴進出,就拓寬改造了村道。
除了拓寬,道路兩邊還加裝了路燈、種植了花草。除了道路拓寬改造綠化工程,坪圍村還重新修建了小學里的公廁,率先建造了雨、污分流系統。藍詩書記說:“希望我們在三年扶貧之后,坪圍村能實現成為‘最美鄉村’的目標。”
引導社會扶貧,開展助學幫扶
坪圍村的62 戶貧困戶中,因學致貧的就有25 戶41 人,除了深圳大鵬區和我市教育部門給予的助學金和補貼之外,坪圍村還積極引導社會力量開展助學幫扶。藍詩書記利用自身資源聯系了源城區農商行、華南城、天河城、天宇建設等企業為村里共十幾戶貧困戶學生提供從小學到大學的學費及生活費資助。
貧困戶楊觀育的女兒楊玉蘭去年考上了惠州的一所中專學校,卻由于自身體弱多病、無正式工作而無法供女兒上學。現在在扶貧隊的幫助下,女兒學費和生活費都有了著落,自己有了空閑也準備參與無花果種植。楊觀育感嘆:“在扶貧隊的帶領下,將更有信心脫貧。”
本報記者 楊容 文/圖
相關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