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職業系列報道 | 用手幫他們走出無聲世界
語言與聲音是表達與傳遞內心真實情感的兩種載體,但是有一種特殊的孩子,他們自小就生活在無聲的世界里,也無法用言語表達情緒,這些聾啞孩子們就如同“折翼天使”一般。同樣也有這樣一群特殊的教師,上課交流時,只能靠手語進行教學,他們用雙手打開聾啞孩子的內心世界,呵護著這群折了翼的天使,他們的肢體語言在無聲處卻顯得格外動人。
走進市博愛學校的課室里,語文老師劉燕正在用手語給孩子們上課,已經接近期末考試,上過的古詩她都要一遍遍地給孩子們進行復習。2014 年9 月份,家鄉在內蒙古的劉燕從南京一所特殊教育學校畢業后沒多久,就只身來到河源,成了該校一名語文教師。
很多人看不懂手語,也不了解用手語向聾啞孩子授課的艱辛。劉燕說,手語教學比正常教學要復雜許多,有時候書上的文字用手語進行翻譯,在備課時要多次翻閱手語手冊,“可以說同樣是老師,別人會的我們也會,但是我們會的可能其他老師做不到”。
對于手語老師來說,寒冬時候最難將息,因為每當上課時,為了避免孩子們注意力分散,他們總要“凈手”(雙手不帶任何裝飾品),有時候天冷,一節課下來自己的雙手手已經凍得沒有感覺。盡管如此,但劉燕卻說,當自己用雙手教會這些特殊孩子讀懂知識,去打開他們的心靈的時候,自己也在跟他們共同成長,也在收獲著幸福。
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發現,這些手語老師之所以選擇這個職業,多數都與自己的經歷有關。就如同劉燕,高一時她到銀行取款,碰到一位聾啞老人,因為不懂得ATM操作,老人用手語與劉燕交流,但劉燕花了不少功夫才從手語中讀懂老人的意思。也正是這次經歷,讓劉燕大學填報志愿時不顧家人反對,毅然選擇特殊教育專業。畢業后,劉燕才明白原來手語教學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在經過許久的堅持,她才與其他老師一樣,從實際教學中摸索出門道。
如果不是這群手語教學老師,失聰孩子們就無法與人交際和交流思想。有人說他們從事的是“無花果”的職業,但他們卻不后悔當初的選擇,辛苦工作并享受這個過程。
本報記者 吳奕鎮
相關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