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生熱點 關注社情民意
一年一度的市“兩會”,雖然只有幾天時間,但是這短短的幾天時間,卻是全市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齊聚一堂、共謀發展的一次難得機會。在今年的“兩會”上,代表、委員們充分利用這個平臺,在交流溝通時,將話題更好地聚焦在“兩大戰役”、“三大抓手”等熱點上,務實高效地反映出了社情民意,發出了關于河源實現振興發展的“兩會”好聲音。
人大代表們為河源振興發展建言獻策。本報記者 陳仕平 攝
心無旁騖搞發展,定能浴火重生
人大代表陳榮卓,于2016 年7 月份調離了他擔任縣委書記多年的紫金縣。參加市七屆人大一次會議期間,他仍對紫金的發展念念不忘。
陳榮卓表示,紫金的經濟社會基礎底子薄、起步慢,特別是在產業和交通基礎設施方面,與其他縣區相比還有一定差距。談到產業,陳榮卓認為,由于贛深高鐵規劃的一個車站位于臨江工業園,紫金縣必須及時調整產業布局,配合我市建設“高鐵新城”的部署,將產業重點放在打造新的園區,如紫城工業園、藍塘工業園;在交通基礎設施方面,紫金縣應該積極爭取配合市一級建設一條市區到紫金的快速通道,并加快河惠莞、河惠汕兩條高速公路紫金段的謀劃建設。
“只要心無旁騖搞發展,抓住機遇,圍繞產業發展、脫貧奔康全力工作,紫金一定能浴火重生。”陳榮卓對紫金的未來充滿信心。
別讓基層法院成為珠三角的人才“培訓基地”
“我們這些山區基層的法院、檢察院,儼然已經成為了珠三角地區的政法人才隊伍‘培養基地’。” 人大代表楊威,道出了我市基層法檢部門的一大苦衷。
楊威表示,當前,河源正在不斷推進法治化進程,但基層法院、檢察院卻陷入到無人可用的尷尬局面。據他介紹,人少、案多現象在基層法檢部門普遍存在,由于工資待遇低等原因,我市基層法檢部門每年通過招考引進的人才往往在工作幾年后,就流失到了珠三角地區。
楊威說,希望我市能夠加強基層法院、檢察院的建設與投入,把更多便民利民措施貫徹落實到基層法檢部門,尤其要加強政法隊伍建設,想方設法留住政法人才,更好地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保駕護航。
營商投資軟環境用錢提升不了
人大代表王苗苗2001 年從家鄉陜西來到河源,從事法律工作已經16 年。作為一名“ 新河源人”,王苗苗表示,16 年間,她見證了河源的經濟社會發展,目睹了這里一點一滴、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對河源的今天感到自豪。
王苗苗工作中經常會接觸到商人,因此她對我市提出打造 “ 四最四低”營商環境感受頗深。王苗苗表示,過去幾年,河源不惜成本平整土地建工業園區、建高速公路和市政道路,為營商投資者創造了良好的硬環境,然而,在辦事效率和公共事務服務等軟環境方面,許多外來投資者卻并不滿意。
“建廠修路可以花錢一次性做好,而改善政府服務、提升營商投資軟環境卻沒辦法靠錢完成。”王苗苗說,如果河源的投資軟環境不好,將使過去積累的良好硬環境大打折扣,希望各個部門能夠按照 “四最四低”的要求,盡快讓自己的服務更好。
抓特色產業園區建設
近年來,我市著力在園區建設上下功夫,做大做強產業基礎,推動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作為企業代表,王忠平對園區建設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發展園區主導產業,不一定非工業不可,農業或旅游業都可以,關鍵是要有特色。
王忠平說,園區要發展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必須考慮三方面因素:一是布局和資源因素,即交通區位、生態環境資源等,如利用新豐江豐富的水資源,引進農夫山泉這個項目就非常適合;二是河源城市發展整體規劃因素,如把裝備制造業放在交通落后的山區就不行;三是服務配套體系因素,如必須建立研發中心,解決人才引進后生活、居住、小孩讀書等配套服務問題。除此之外,關鍵要靠政府扶持,政府不扶持,僅靠企業投入,做大做強特色產業是不可能的。
王忠平還認為,河源生態環境優良,擁有豐富的優質農產品和旅游資源,可以考慮與廣州、深圳等珠三角城市合作,打造珠三角地區的菜籃子基地,建設有特色的農產品生產基地。王忠平建議,要做好特色產業發展的前期調研和研究工作,挖掘河源好的資源,將優質資源做大做強,做成特色產業。
建好“三個機制”促招商選資
近年來,我市堅持走新型工業化路子,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引進了一大批項目,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是,總體來看,引進落戶的絕大多數為資源型加工企業,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我市經濟實現跨越發展。
政協委員張達認為,要利用好機遇,趨利避弊,努力實現招商引資有新的突破,取得新的成效,必須要有新的思維和新的辦法。張達建議,要建好“三大機制”,即招商項目篩選庫存機制、個性化招商機制、項目跟進服務機制等,充分發揮招商職能作用,組織招商隊伍深入珠三角,或通過網絡,廣泛開展調查研究。同時,按照我市的產業發展需求,有目的、有針對性篩選電子信息產業項目、高新技術項目等企業的具體情況及投資意向,并認真篩選,形成招商項目庫,定時更新。
在招商引資時,做到心中有數。對發展前景好,高效益、高稅收、產業鏈長、污染少的大型骨干項目,或世界五百強企業,要實行個性化招商,在要素配置、資源配置給予全方位傾斜。
加快東環路改造升級
東江教育城是河源的一張教育名片,但目前教育城內南北走向的主干道只有一條東環路,而早就納入規劃建設的東江東路卻遲遲沒有動工,以至教育城段經常出現交通擁堵。不僅如此,隨著江東新區興起,該片區主干道東環路臨江工業園至東江中學路段道路交通問題日益凸顯,不少政協委員建議要加快包括東江東路在內的東環路改造升級。
政協委員陳俊蕩認為,加快東江東路建設,一是有利于合理分流東江教育城南北走向車輛,尤其是方便河源職業技術學院和市高級技工學校(技師學院)兩所學校兩萬多師生的交通出行,有效緩解東環路東江教育城段的交通擁堵狀況,并同時解決該路段因車輛擁堵帶來的交通安全隱患;二是有利于盡快完善東江教育城片區乃至整個江東新區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東江東岸土地開發與建設,并與東江西岸建成區遙相呼應,打造東江兩岸完整的路網與景觀,進一步提升市區城市品質和檔次。
本報記者 黃冉 謝素嬋 張濤
相關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