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連續三年發展后勁排名全省第一
攤開廣東地圖,21個地市的競爭力究竟怎樣?各自的發展后勁在哪里?
近日,《南方》雜志與廣東省社會科學院聯手,將推出年度特刊《贏在后勁——獨家發布<2016年度廣東區域綜合競爭力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以廣東經濟發展權威數據為根據,客觀量化了21個地市的競爭力指數和發展后勁。
《報告》顯示,在廣東21個地市競爭力排行榜中,排名前五位的是深圳、廣州、佛山、中山、珠海;在發展后勁的較量中,河源、清遠、肇慶、陽江、惠州則領跑全省。
“評判地方發展的長短,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報告》課題組組長、廣東省社科院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表示,簡單將兩個不同發展水平、階段的地市作競爭力比較,沒有太大意義。把同量級GDP、人均GDP的地市放在一起比較,才更有價值。
2005-2015年廣東四大區域GDP增速變化
競爭力比拼
深圳、廣州繼續領跑,發展后勁不相上下
在廣東區域版圖中,廣州與深圳無疑是全省乃至全國改革開放的領頭羊,兩者幾乎撐起了廣東經濟的半壁江山!秷蟾妗凤@示,在2015年、2016年前三季度全省地市競爭力排名中,被稱為“創新之都”的深圳登上競爭力榜首,廣州緊隨其后。在發展后勁的較量上,兩者則不相上下。
作為離“GDP萬億元俱樂部”最近的廣東第三城,佛山在競爭力指數排行榜中名列第三。有意思的是,佛山的發展后勁強于深圳、廣州。“堅實的制造業、發達的民營經濟與眾多的中小企業,這是佛山鮮明的產業基礎。” 丁力對此表示,“這種以內源經濟為主導的產業結構,曾在全球經濟危機時期釋放出強大的生命力。”
值得注意的是,珠海雖然經濟總量并不突出,但是人均GDP已經達到2萬多美元,僅次于廣州、深圳,位居全省第三。因為經濟的的高質量發展,珠海的競爭力指數位于深圳、廣州、佛山之后,位居全省第四。
深圳:“創新之都”登上競爭力榜首
被外界稱為“創新之都”的深圳,正成為影響全球創新版圖的重要力量。在《報告》中,2015年-2016年前三季度,在全省競爭力指數排名中,深圳穩居榜首。
這個城市幾乎每天都在創造奇跡:平均每平方公里,有望有4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平均每天有46件發明專利獲得授權;作為風投云集地之一,深圳的機構數量和管理資金額均占到全國的1/3;高通、蘋果等跨國巨頭搶著到深圳設立創新中心。
深圳創新的成功,得益于其強大的創新變現能力。丁力對此概括為:借力歐美技術,吸納周邊資源,利用廣東成本,面向中國市場。其中,深圳華強北手機市場的崛起,就是典型案例。“這種創新模式并非深圳專利,但做得最成功的就是深圳。”
那么,當前深圳創新“短”在哪?國家布局的重大科研基礎設施較少、高等教育資源的稀缺、高層次專業型人才短板等問題,將拖慢深圳創新的腳步。
“深圳正在引進世界一流的大學,建設國際大學城,這將為深圳創新帶來強勁的后發力。”在丁力看來,由于國內外存在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差異,讓這些國際性大學避免水土不服,能真正扎根下來,這個問題值得思考。
廣州:創新“優等生”仍需改革破題
在中國的經濟版圖上,廣州的GDP總量已經連續27年保持“第三城”的位置,僅次于上海和北京。值得一提的是,廣州的經濟總量占了廣東的近1/4,地位相當重要。
從《報告》中看,作為珠三角的核心區,廣州、深圳兩者的發展后勁不相上下。廣州的競爭力指數也長期位居全省前列。最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廣州的人類發展指數排名全國城市首位,表明廣州這座城市的綜合實力依然不容低估。
前有標兵、后有追兵。深圳、天津等城市的追趕,讓廣州感受到了發展的緊迫感。作為國家重要中心城市,廣州提出要打造國際航運樞紐、國際航空樞紐、國際科技創新樞紐等“三大戰略樞紐”。在丁力看來,廣州樞紐功能的發揮不能僅僅依靠大型基礎設施建設,更多需要城市開放的心態與優質的服務,建立國際化、法制化的一流營商環境。
值得注意的是,在創新環境的PK賽中,廣州不以“單項冠軍”取勝,勝在實力均衡。眾多的科研院所、優質的公共服務、包容的社會環境、適宜的城市房價、充足的應用人才等綜合優等生的形象,成就了廣州的創新“高地”。
然而,廣州擁有華南地區密度最大、水平最高的科研院校,目前還無法成為推動這座城市創新的強大力量。廣州仍然存在“缺乏具有龍頭帶動作用的創新型領軍企業”“創新成果出在廣州,但許多轉化應用不在廣州”等問題。
由于傳統體制因素,廣州科研成果通往市場的阻礙一直沒有真正打通。丁力建議,廣州需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打通機制體制的壁壘障礙,構建強大的創新變現能力。
佛山:離“萬億元俱樂部”最近的廣東第三城
《報告》顯示,2015年-2016年前三季度,在連續兩年時間里,佛山在競爭力指數排行榜中均名列第三。有意思的是,佛山的發展后勁強于深圳、廣州。在珠三角經濟圈里,佛山的發展后勁也一直位居前列。
值得注意的是,在廣東的區域版圖中,只有廣州、深圳的GDP總量身處“萬億元俱樂部”,兩者幾乎撐起起了廣東經濟的半壁江山。2016年,佛山預計GDP總量8600億元左右,成為離“萬億元俱樂部”最近的廣東第三城。
“堅實的制造業、發達的民營經濟與眾多的中小企業,這是佛山鮮明的產業基礎。”丁力分析,佛山以本地民營的中小企業為主體,2015年,佛山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接近2萬億元,僅次于深圳。其中90%為傳統產業,高新技術與新興產業僅占10%左右。“這種以內源經濟為主導的產業結構,曾在全球經濟危機時期釋放出強大的生命力。”
佛山未來的發展后勁,則取決于佛山的區域創新體系能不能真正建立起來。丁力建議,佛山要珍惜已有的“以傳統產業、民營經濟與中小企業為基礎,實體經濟主導”的區域發展優勢,通過萬眾創新實現“傳統產業智能化升級”,并以模仿創新起步,加快形成有競爭力的、擁有強大創新技術變現能力的國家級創新示范區。
珠海:努力成為珠江西岸新的經濟增長極
作為經濟特區,珠海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發展道路:珠海既守住了宜居美麗的環境,也確保了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以人均GDP為例,珠海的人均GDP已經達到2萬多美元,僅次于廣州、深圳,位居全省第三。同時,珠海經濟發展也保持著“加速度”。2015年,珠海的GDP總量首次突破2000億元;今年前三季度,珠海的GDP增速位居全省第二位。
《報告》顯示,2015年-2016年前三季度,在競爭力排行榜中,珠海始終位居全省第四,僅次于深圳、廣州、佛山。然而,其發展后勁在珠三角排名并不靠前。
珠海:努力成為珠江西岸新的經濟增長極
作為經濟特區,珠海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發展道路:珠海既守住了宜居美麗的環境,也確保了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以人均GDP為例,珠海的人均GDP已經達到2萬多美元,僅次于廣州、深圳,位居全省第三。同時,珠海經濟發展也保持著“加速度”。2015年,珠海的GDP總量首次突破2000億元;今年前三季度,珠海的GDP增速位居全省第二位。
《報告》顯示,2015年-2016年前三季度,在競爭力排行榜中,珠海始終位居全省第四,僅次于深圳、廣州、佛山。然而,其發展后勁在珠三角排名并不靠前。
當前,珠海面臨著經濟總量偏小、經濟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廣東省政府參事、廣東省委黨校(廣東省行政學院)教授陳鴻宇認為,目前,珠海要借助橫琴自貿片區建設、港珠澳大橋即將建成等利好,以更高水平的開放,對接珠江東岸乃至港澳的創新資源溢出,努力成為珠江西岸新的經濟增長極。
中山:“小鎮經濟”創新突圍
《報告》顯示,2016年前三季度,在競爭力指數的排行榜中,中山位居全省第五。中山的發展后勁在珠三角城市中名列第三,在珠中江經濟圈中則一直處于領跑地位,名列第一。
無論過去還是將來,專業鎮都是中山經濟發展的底色。目前,中山專業鎮生產總值占全市的比重高達七成左右,貢獻稅收達六成多。星多月少,卻也是這種發展模式造成的短板之一。“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聚集著眾多的高校、研發機構,專業鎮可以借力將全省乃至全國的研發、創新成果轉化為產能。”陳鴻宇建議。
隨著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橋、深茂鐵路等重大交通項目的建設,中山在珠江東岸、西岸的區位優勢將得到重塑。丁力表示,這意味著中山將分享更多的對外開放紅利。在丁力看來,中山是全省區域最發展協調的城市之一,在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上也走在了前面,這使得老百姓有著很強的獲得感。這也是中山可持續發展的優勢所在。
發展后勁較量
河源連續三年發展后勁排名全省第一
《報告》顯示,2015年和2016年前三季度,河源、清遠、肇慶、陽江和惠州的發展后勁位居全省前5位。其中,粵東西北占據了三個席位。
從全省21個地級市看,河源、清遠等正在崛起的后發地區的發展后勁遠超競爭力強勁的珠三角城市。這些城市的迅速崛起,與它們積極承接珠三角核心地區產業轉移直接相關,集中體現了珠三角產業轉移的帶動效應。
值得一提的是,其從2014年-2016年前三季度,河源連續三年發展后勁排名全省第一。 這塊曾經的洼地,正在成為粵東西北地區快速崛起的樣本。
陽江在粵西地區中的競爭力和發展后勁都是最強的,除了得益于其鄰近珠三角外,更重要的是陽江重視工業內部結構的調整,重視民營經濟的發展,提升了產業的強勢引領與支撐作用。
有意思的是,肇慶、惠州兩個珠三角城市在發展后勁的表現上讓人眼前一亮。這與其近年來注重招商引資,利用大項目、產業轉移等帶來的“加速度”推動工業化相關。其中,肇慶形成了較強的發展后勁,而惠州更是在緩解內部區域的不平衡的基礎上,成為沖刺珠三角第二梯隊的“黑馬”。
河源:粵東西北快速崛起的樣本
《報告》顯示,從2014年-2016年前三季度,河源連續三年發展后勁排名全省第一。 這塊曾經的洼地,正在成為粵東西北地區快速崛起的樣本。2016年,河源市GDP預計為895.94億元,增長8.6%,增速位居全省前列。
河源是積極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獲利最明顯、崛起最快的地區之一,這集中體現了珠三角產業轉移的帶動效應。在河源的7個共建產業轉移工業園,70%的企業來自深圳等珠三角地區,累計實現工業產值3200億元,成為河源GDP增長的主要推動力。
“將來河源要注重加快與深圳等地的產業共建,真正實現產業共建、利益共享、發展共贏。”丁力表示,于河源、清遠等粵東西北地區而言,光靠招商引資與大項目的引進,不能根本解決發展后勁的問題。實現共同富裕最終需要內生力量的支撐,依靠全民創業。
來源:南方雜志
相關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