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
昨日,十九大新聞中心就建設美麗中國情況舉辦記者招待會
10月23日,十九大新聞中心舉辦記者招待會,邀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環境保護部黨組書記、部長李干杰介紹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建設美麗中國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我市一直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建設,采取各種措施保護綠水青山。圖為今年入秋時節白鷺翔集萬綠湖的盛景。本報 記者陳仕平 攝
十九大報告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新目標和新部署。
據新華網
新思想: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
新要求:
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新目標:
到2020年,要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到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
新部署:
要推進綠色發展、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
十九大新聞中心舉行“踐行綠色發展理念”記者招待會
到2035 年,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
10 月23 日15:00,十九大新聞中心舉辦記者招待會,邀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環境保護部黨組書記、部長李干杰介紹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建設美麗中國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
李干杰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謀劃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長遠性、開創性工作,推動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從認識到實踐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和全局性變化,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進入認識最深、力度最大、舉措最實、推進最快,也是成效最好的時期。概括了一下,可以說是五個“前所未有”:
一是思想認識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全黨全國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狀況明顯改變。
二是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發布實施了三個“十條”,也就是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堅決向污染宣戰。污水和垃圾處理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加速推進。在這個過程中,還實施燃煤火電機組超低排放改造,到目前為止已經完成了5.7 億千瓦,累計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達到1800 多萬輛。同時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有11 萬多個村莊完成了整治,將近2 億農村人口從中受益。重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進展順利。
三是制度出臺頻度之密前所未有。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40 多項生態文明和生態環境保護具體改革方案,對推動綠色發展、改善環境質量發揮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四是監管執法尺度之嚴前所未有。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環境影響評價法、環境保護稅法、核安全法等多部法律完成制修訂,土壤污染防治法進入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審議程序。尤其是新的環境保護法2014 年通過后,從2015 年開始實施,一些新的規定、新的機制在推動企業守法方面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五是環境質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2016 年,三大區——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個區域細顆粒物,也就是PM2.5 平均濃度與大氣十條制定出臺的2013 年相比都下降了30%以上。全國酸雨區面積占國土面積比例由歷史高點的30% 左右下降到了去年的 7.2%。在水的方面,地表水國控斷面I - III 類水體比例增加到 67.8%。森林覆蓋率由本世紀初的 16.6%提高到22%左右。
到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
李干杰介紹,在充分肯定生態文明建設成就的基礎上,黨的十九大報告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又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新目標和新部署。
在新思想方面,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重要內容,提出生態文明建設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等重要論斷。
在新要求方面,明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在新目標方面,提出到2020 年,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到2035 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
在新部署方面,提出要推進綠色發展、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這些新思想、新要求、新目標、新部署,為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生態文明體制發生歷史性變革
楊偉民介紹,要補齊生態環境這塊短板,治愈這一痛點,要堅持兩手抓,一方面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另一方面要改革生態文明體制,而且應該說后一手應該要更硬一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召開的38 次會議當中,其中20 次討論了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相關的議題,研究了48 項重大改革。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提出的37 項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任務,已完成24 項,部分完成 9 項,正在推進的4 項,出臺改革文件84件。
考慮到生態文明體制缺乏頂層設計的情況,總體來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相對滯后,至少是滯后于經濟體制改革的,2015 年,黨中央、國務院專門制定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這個總體方案明確了生態文明體制的“四梁八柱”,設計了“八項制度”。到目前而言進展比較順利,總體方案確定的 2015-2017 年要完成的79 項改革任務中,73 項已經全部完成,6 項基本完成。
目前,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加快形成,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積極推進,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日益加強,空間規劃體系改革試點全面啟動,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不斷強化,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持續推進,環境治理體系改革力度加大,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體系加快構建,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基本建立。
楊偉民表示,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發展史上的一場深刻變革,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是我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密度最高、推進最快、力度最大、成效最多的五年,從一個側面,詮釋了這五年黨和國家事業發生的歷史性變革,也說明生態文明體制發生了歷史性變革。
據新華網
相關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