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昆山市錦溪古鎮
江蘇省昆山市錦溪古鎮
一處歷史悠久的江南水鄉
從前,上海、蘇州一帶上了年紀的人,都知道在兩地的交界處,有個叫“陳墓”的水鄉小鎮,鎮上有一處“五保湖”,湖中就葬著一位姓陳的女性。這是“陳墓”的出處,當然,現在這個小鎮更名為“錦溪古鎮”了。
陳墓古鎮最早的名字就叫錦溪
其實陳墓古鎮,最早的名字就是叫“錦溪”,它地處江蘇省蘇州昆山市的西南面,夸張地說,前進一步便到了上海地界,后退一步屬蘇州管轄。據考證,大約在5500多年前的“崧澤文化”時期,錦溪一帶就有先民生活著。錦溪立鎮的時期,可以追溯到吳越春秋之時。

錦溪古鎮是一處歷史悠久的江南水鄉,素有“中國民間博物館之鄉”的美譽,古鎮里留存著諸多人文景觀、古跡名勝,以及無數獨具明、清特色的建筑房屋。小橋流水人家,你只要到了錦溪古鎮,就能領悟其中的奧秘了。
錦溪被稱之為“陳墓”,還有一個真實的故事。在南宋紹興年間,北方的金兵大舉南下入侵,南宋太子趙瑋,領軍由杭州出發,沿運河北上鎮江,準備與金兵一戰。戰船途經錦溪時,一位姓陳的愛妃不幸病故,死后只能水葬錦溪。后來太子趙瑋登基當上了皇帝,下旨把“錦溪”更名為“陳墓”,以紀念那位死去的陳妃。再后來,明代詩人文徵明為此還寫下一首詩:“誰見金鳧水底墳,空懷香玉閑佳人,君王恩愛隨流盡,贏得寒溪尚姓陳。”

沒有史料記載這位陳妃到底叫什么名字,據說她十分喜愛江南水鄉,尤其對錦溪情有獨鐘。陳妃的水冢,就坐落在現在古鎮南面的五保湖中,它已經成為錦溪的歷史標志。也許是陳妃情動了蒼天,水冢建成后的800多年來,不管五保湖發生多大的洪水,據說陳妃土冢從未被洪水淹沒過。

陳墓古鎮:三十六頂橋、七十二座窯
有關陳墓古鎮的歷史事件有很多,比如古鎮上的“三十六頂橋、七十二座窯”。陳墓古鎮多橋,因為古鎮里有穿鎮而過的多條小河,尋常百姓出門,要么坐船,要么過橋,不然出腳都不方便。即便現在去到古鎮里,那高低錯落的小橋,古色古香,依舊讓游客看得眼花繚亂。

而七十二座窯,現今已經很少能見到了。燒制磚頭,是古鎮里人們生存的需要。因為古鎮的水系發達,給運輸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不過傳說中古鎮多磚窯,是因為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聽說陳墓古鎮有“紫氣東來”,便下令在這里挖土燒窯,目的是要挖斷這里的“龍脈”。所以在民間,也就有了對陳墓這樣的調侃:本來是出千軍萬馬,結果出了千磚萬瓦。
著名畫家陳逸飛先生,曾于1983年來到錦溪古鎮,以及和錦溪相鄰的周莊、甪直古鎮,用相機拍下了許多照片,然后回去畫畫創作。他為聯合國設計的一枚首日封《故鄉的回憶》,曾被以為是畫的周莊雙橋,其實畫中的橋梁,是錦溪古鎮的南塘橋。南塘橋是錦溪古橋的代表,始建于南宋,現在依舊是錦溪古鎮一處吸引人的地方。

自從陳逸飛的畫作成名后,與錦溪古鎮相距僅六公里的周莊古鎮,得以大力發展,一舉成為一處旅游熱點。而陳墓古鎮,依舊保持了江南水鄉的寧靜。直到1992年,才將陳墓這一地名重新變更為原來的“錦溪”。

錦溪古鎮境內湖蕩密布,河巷縱橫。南面有五保湖、淀山湖,西北面有陳湖。古鎮內的河道全長達6公里,形成了錦溪河湖相通、澤浸環鎮、街巷依水,橋巷相連的典型水鄉風貌。錦溪古鎮現存的民居,大部分是明清和民國時期建造的,大多數居民因水而筑,臨水而建,房屋多為一、二層的磚木結構,青瓦白墻,臨水開門窗或建筑水埠碼頭。

夢里水鄉,用來比喻現今的錦溪古鎮,確實一點也不過分。從古鎮更名為“陳墓”后的八百多年間,錦溪,就如同養在深閨里的的江南美女,一直保持著低調的生活。相比較其他古鎮,錦溪古鎮不收門票,沒有過度的商業開發。原汁原味的市井生活,讓每一位來到古鎮的人,都有一種全新的體驗。
據新浪旅游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今年9月10日是我國第41個教師節,主題是“以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譜寫教育強國建設華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