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終注重創建為民、創建惠民 讓文明春風吹遍城鄉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強 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眾性 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推進誠信建 設和志愿服務制度化,強化社會責 任意識、規則意識、奉獻意識。這 在我市城鄉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連日來,記者采訪了基層文化站站 長、村民、民間演藝團體演員及“草 根”音樂人。他們認為,深化群眾 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要順勢而為、 與時俱進,要始終注重創建為民、 創建惠民,在開展文明城市、文明 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創建活 動中,認真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 發展思想,做到創建依靠群眾,創 建為了群眾,創建成果由群眾共 享,有力推動社會文明進步,提升 城鄉居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讓文 明春風吹遍城鄉。
▼黃立:
把祠堂辦成“歡聚堂”
“學習黨的十九大報告,我印 象最深的就是深化群眾性精神文 明創建活動,要移風移俗,新事新 辦。”日前,連平縣油溪鎮溪南村 村民黃立如是說。他說,現在家 里有喜事都去村里的“大夫第”舉 辦,祠堂已成了“歡聚堂”,不搞豪 華排場,喜事越辦越喜慶,喜宴卻 越辦越簡單,陳規陋習和沉重的 人情債都沒有滋生的土壤了,在 廣大群眾中樹立起勤儉節約意 識,培育了文明鄉風。
張燈結彩,喜氣洋洋,在“大夫 第”里辦喜事,逐步成為溪南村的 一種時尚。黃立說,深化群眾性精 神文明創建活動,要開動腦子,引 導村民喜事新辦、簡辦,讓村民能 從日常生活細節中感知意義、體驗 崇高、增進認同。
▼林卓騰:
讓有條件的村先“鬧”起來
作為一名在基層工作了近 二十年的紫金藍塘文化站站長, 林卓騰對在鄉鎮開展群眾性精 神文明創建活動深有體會。總 結多年的基層工作經驗,他說, 要把群眾呼聲當作第一信號,把 群眾需要當作第一選擇,把群體 利益當作第一考慮,把群眾滿意 當作第一標準,要真正把“群眾利 益無小事”化為實際服務行為。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深化 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林卓騰 說,要利用國慶、春節等節慶活動 多組織一些群眾性文娛活動,豐富 鄉村精神文化生活,使人們徹底告 別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告別牌桌、 酒桌、神桌,尤其要抓好人民群眾 喜聞樂見的村鎮文化、民俗文化、 生態文化、旅游文化、人文文化、家 庭文化,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可幫 助和支持一部分鎮、村先發展起 來,先富裕起來,先文明起來,先 “鬧騰”起來,來帶動其他的村來開 展群眾性精神文明活動。
▼黃軍:
文明“春風”當吹遍城鄉
作為“草根”音樂人,黃軍目 前在我市詞曲創作界也算小有名 氣。自2009 年成為新客家人后, 黃軍先后為河源創作了《藍圖》 《夢醉河源》等音樂作品。尤其是 去年我市創文攻堅時,他還創作 了《河源創文之歌》為河源全力創 文鼓勁加油,希望通過歌曲的傳 唱,讓更多的市民參與到創文中 來,讓音樂陪伴河源創文永遠。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推進 誠信建設和志愿服務制度化。黃軍 認為,音樂是最無界限的、最潛移默 化的一種形式,它的影響力遠遠勝 于直接說教等其他形式。作為一名 河源“草根”音樂人,他有責任創作 更多更好的音樂,讓文明之風“唱 遍”大街小巷。最近,他還多次帶領 演藝團隊到紫金縣城及部分鄉鎮表 演,盡自己一份微薄之力。
▼曾巧珍:
要與時俱進推進精神文明創建
談到學習黨的十九大報告,目 前在和平一演藝團體工作的曾巧珍 說,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推進誠 信建設和志愿服務制度化,要強化 社會責任意識,有責任才有干勁兒, 才能為城鄉群眾提供更好的服務。
曾巧珍對此印象很深,她以前 是和平縣采茶劇團一名演員,文 化體制改革后,她積極適應新的 變化,如今改行唱歌。她說,深化 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要與 時俱進,成為廣大群眾自覺參與 的過程,成為培育城市新人的過 程,成為體現民心、反映民愿、集 中民智、滿足民需的過程。這就 要求我們在創建過程中,要把各 方面、各領域、各層面社會力量調 動起來、組織起來,開發一切社會 資源,不斷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 讓群眾愛聽愛看、產生共鳴,不斷 培植我們的精神家園。
記者手記
善心無跡好前行
“莫問春曦幾更還,臘月猶是 不覺寒。”只因善心無跡,留一盞 燈亦可溫暖他人。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 要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深 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近 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 活水平的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對 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的要求也不 斷提高,政治經濟和社會精神文 化生活需求日益增長并呈現多樣 化的趨勢,這在一定程度上給市 民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行為 習慣帶來影響。無數實踐證明, 只有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思想才 能夠很好的促進社會的發展。采 訪中,不少市民認為,要利用“身 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人講自己事、 身邊事教身邊人”,引導市民學習 “身邊好人”,通過心靈與心靈的 互動,往往能起到“潤物細無聲” 與潛移默化的效果。
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 動,也應城鄉一體化,鄉村更需要文 明春風的滋潤,鄉村也絕不能成為 “被遺忘的角落”!黨的十九大代表 吳遠芳創新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 動,在三角鎮白石村多年堅持最美 家庭評選活動,凝聚了民風、鄉風, 團結和教育了村民,提升全村文明 素養,白石村由此也成為十里八鄉 村民人人羨慕的“先進村”。全市應 該學先進、趕先進,讓這些好經驗、 好做法推而廣之,讓更多的村民從 中受益,享受文明創建的“紅利”!
有道是,文明重如山,文明貴 似金。善心無跡好前行,今天,我 們以文明的名義,我們期待,每一 個槎城人都能以主人翁的姿態,展 現槎城人和這座城市的文明風采, 讓文明春風吹遍城鄉每一個角落!
本報記者 張濤
相關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