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米袋子”“菜籃子”“油罐子”成為“法寶” 旺宜村的脫貧致富故事
龍川縣通衢鎮旺宜村,位于龍川縣工業園區附近,自龍川縣政府辦公室、縣司法局對口掛鉤幫扶以來,駐村工作隊通過多番摸索,突破常規農作物種植的做法與模式,引進農業企業到該村發展集體經濟,找到了以“米袋子”“菜籃子”“油罐子”為主調的精準扶貧思路,帶領當地貧困戶打造黑米、蔬菜、茶油三大扶貧產業,為脫貧致富奠定了堅實基礎。
村里所流轉的土地被用來種植蔬菜。
黑米帶來脫貧轉機
3月27日,記者來到旺宜村,鄉村街道綠樹掩映,干凈整潔。一片片平整的農耕用地已經開始插秧,村民建造的民居樓鑲嵌在青山綠水間,如同一幅賞心悅目的鄉村水墨畫。
旺宜村耕地約有94.6公頃,其中水田55公頃,農耕地利用率不高。2016年,進駐該村后,擺在駐村第一書記戴志華面前的難題,就是如何將這些土地重新利用起來。一次偶然的機會,戴志華了解到黑米種植產業。經過考察后,2018年,戴志華取得幫扶單位的幫助,由幫扶單位免費提供黑米谷種、專用肥料等農資,免費發放給種植群眾和貧困戶,小范圍內種植黑米。同時,幫扶單位與企業還承諾保底回收當年收成的黑米。
產量及收益給這個貧困村帶來了轉機。2018年,旺宜村共種植黑稻約1.66公頃。在嘗到收益甜頭后,該村去年晚造黑稻種植面積約6.7公頃,由企業按保底每公斤6元進行收購,據初步統計,去年共收購黑谷近15000公斤。當地群眾反映,種植黑稻比常規品種經濟收益要高出30%-40%左右,黑米產業助農增收近4.5萬元。
引入企業打造三大產業
靠黑米帶動經濟的方式比較單一,而旺宜村能夠用于種植黑米的農田土地有限,怎樣將剩下的土地盤活變成經濟收入呢?考慮到當地有群眾種蔬菜以及花生,去年6月,工作隊與村委會聯系了廣東南越綠寶農業有限公司,公司負責人鄭斌考察后決定入駐該村建設蔬菜種植基地。在短短的一個月內,村干部與工作隊流轉村里約15.3公頃土地,租給廣東南越綠寶農業有限公司,貧困戶及其他村民除了能拿租金外,還能優先到蔬菜種植基地就業。另外,該公司還在公司內部設置了扶貧濟困基金,用于幫助該村貧困戶、公益事業用。
在龍川綠嘉香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貧困戶陳志江正在榨油車間忙碌著。他告訴記者,因為父母臥病在床,兩個小孩年幼,導致自己無法外出務工,以前只能靠種田的微薄收入支撐,日子過得相當困難。當村里引進油茶企業后,自己到公司務工,有了一份穩定的收入,家里的經濟情況有所改觀,自己有信心在2020年脫貧。
陳志江就業的龍川綠嘉香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于去年8月進駐旺宜村,主要生產山茶油、花生油等系列產品。該公司進駐后,利用該村閑置的小學校舍進行改造,去年10月投產,鼓勵貧困戶種植,并提供相應的工作崗位。
戴志華介紹,通過引進企業帶動產業發展,該村有效解決土地丟荒、富余勞動力就業問題,村民實現在家門口就業,增加收入。目前,旺宜村已初步形成黑米、蔬菜、茶油三大扶貧產業,貧困戶通過分紅與就業實現穩定脫貧。截至2019年底,該村村集體收入達30萬元,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29戶82人達到脫貧標準。
本報記者 吳奕鎮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