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縣大壩鎮水背村探索治理新路徑 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效能
近年來,和平縣大壩鎮水背村堅持黨建引領、示范帶動、群眾參與的工作思路,推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創新治理方式,提升治理效能,著力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格局,推動水背村社會風氣明顯好轉,村民的安全感和滿意度不斷提高。也因此,水背村獲評“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廣東省民主法治示范村”“河源市先進基層黨組織”“河源市黨組織競標爭先標兵單位”等。
堅持黨建引領 夯實鄉村治理組織基礎
據了解,水背村始終緊緊圍繞陣地建設、“兩委”班子、黨員隊伍三個關鍵,不斷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不斷完善村黨群服務中心設施設備,建立黨群活動場所。注重從本村致富能手、產業帶頭人等優秀人才中選拔能人進入“兩委”干部隊伍,并多次組織黨員外出學習高質量發展經驗。
同時,水背村注重調整優化村民小組黨組織設置。該村通過優化設置,將黨支部建在村民小組上,全部村民小組已完成單建黨支部,通過織密組織體系實現黨的領導對村級治理全覆蓋,有效增強了村民小組的工作活力,不斷引導村民小組黨支部在“百千萬工程”、人居環境整治、綠美生態建設等重點工作中發揮作用。
水背村不斷夯實黨組織工作基礎,通過深化“黨建+網格”模式,不斷完善黨員干部聯片包戶制度,重點在法治宣傳、調解矛盾糾紛、重點人員管控等方面持續發力,為鄉村治理夯實組織基礎。
落實多元共治 夯實鄉村治理共建基礎
水背村全力打造“積分+網格”基層治理新格局,推進“黨組織網格化”管理服務模式,制定了《水背村“網格+積分”鄉村治理實施方案》,以戶為單位,按照“月評季考核”模式進行積分評比和獎勵,激發村民主動參與熱情,并運用積分評比與“最美家庭”“十星級文明戶”“先進典型”等評選活動相掛鉤,切實提升鄉村治理效能。
同時,水背村構建“三治”并舉治理同心圓,充分利用傳統文化資源,深入挖掘陽明文化內涵,成立王陽明文化研學基地,探索賦能鄉村治理。不斷完善村規民約,將“百千萬工程”典型村培育標準融入其中,通過張貼海報、發放宣傳手冊加強宣教,引導村民自覺遵守,激發村民主體意識和內生動力。充分發揮駐村律師懂法律、善調解的專長,召集駐村律師、法律明白人參與矛盾糾紛調解,助推法治鄉村建設,提升公民法治素養。創新廉潔與法治文化相結合,打造水背村法治文化公園、陽明廣場、法治文化長廊等公共文化陣地,擴大法治文化影響力。加強鄉村道德建設,開展“大榕樹”下宣講活動,引導村民愛黨愛國、向上向善、孝老愛親、重義守信、勤儉持家,培育文明鄉風。以社會公德和家庭美德為重點,開展了“最美家庭”“文明家庭”評選等一系列道德建設實踐活動。
此外,水背村創新本地特色治理新舉措,始終堅持把尊重民意、匯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貫穿于鄉村治理的全過程,夯實社會治理的群眾基礎。注重發揮“五老人員”、婦聯執委、熱心群眾等基層力量,創新建立“半邊天”調解室,堅持“和和來”調解理念,踐行陽明文化“知行合一”理念,通過“六尺巷”等典故及身邊案例,熏陶、感化群眾,不斷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融合的基層治理體系。
踐行群眾路線 夯實鄉村治理發展基礎
近年來,水背村常態化推進人居環境整治,集中打造“宜居宜業和美水背”新面貌,實施休閑長廊、陽明廣場、沿河步道、荷花觀賞棧道、古榕樹廣場等22個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面積約3.4萬平方米,推動民房外立面風貌提升133棟,建成“四小園”53個、村級生活污水處理設施4個。
水背村全力推動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將閑置老屋鄉府和仁修樓流轉改造成民宿,發展和平縣1518文化創意園、王陽明文化研學基地、水背古村陽明文化旅游區AAA國家景區等項目,其中1518文化創意園被確定為市級文化產業園區。
此外,水背村扎實推動村莊綠化行動,堅持興綠、擴綠、護綠并舉,發動全村黨員、鄉賢、企業共捐贈了32.4萬元綠美建設專項資金支持鄉村綠化美化工作,栽種羅漢松、金絲楠木和紫玉蘭等苗木1179株,大力提升了鄉村綠化效果。
本報記者 曹志成 通訊員 鄧燕琴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今年9月10日是我國第41個教師節,主題是“以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譜寫教育強國建設華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