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塔“搬家” 村民安心 龍連高速讓拆違有“力度”更有“溫度”
本報訊 記者 曹志成 通訊員 劉文學 近日,龍連高速K266+614m莞洞河3號大橋滴水線下一座自建水塔成功“搬家”,村民“心里的石頭”落地,橋下空間也恢復了清凈。
據(jù)了解,前段時間,龍連高速路政一中隊在例行巡查中發(fā)現(xiàn),K266+614m莞洞河3號大橋滴水線下赫然立著一座村民自建水塔,影響橋梁安全,存在安全隱患。獲悉情況后,路政人員迅速展開調查。經走訪村委及周邊村民了解到,該水塔系因戶主房屋地勢低洼、用水困難而設置。在進一步了解時,工作人員注意到,涉事家庭情況特殊,家中僅有一位七旬老人和一名殘疾婦女,既無自行拆除能力,又面臨基本生活用水難題。“既要保安全,又要解民憂。”面對這一窘況,路政一中隊摒棄傳統(tǒng)“一刀切”的方式,主動轉變理念,實行“三步走”,不僅要“拆違”,更要“紓困”。
為此,路政人員多次上門溝通,用客家方言講解政策法規(guī),耐心普及違建對高速公路安全的潛在危害,每次講解完都不忘補充:“您放心,我們一定幫您找個更好的地方建水塔。”
為徹底解決用水難題,過程中,路政聯(lián)合鎮(zhèn)政府、村委會三方開展協(xié)調,對現(xiàn)場進行勘測、調研,共同商討解決方案。在“釋法說理+保障民生”的雙重加持下,該戶村民最終表示理解,同意拆除。“阿婆,之后有什么問題隨時給我們打電話。”在近日的回訪中,路政人員不僅檢查了水塔的運行情況,還看望了阿婆一家,并留下了聯(lián)系方式。
“要讓拆違有‘力度’,更有‘溫度’。”這次水塔“搬家記”,既搬走了安全隱患,更將溫暖搬進人心。如今,“普法教育+精準幫扶+長效回訪”的模式,在龍連高速已成常態(tài),既維護了公路管理秩序,又實現(xiàn)了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tǒng)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翠涌九連共富路,春風點化萬竿斜。”地處九連山腹地的和平縣上陵鎮(zhèn)翠山村,峰戀疊嶂,一望無際的毛竹沿著山坡起伏,似碧海綿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