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準備,赴一場山野之約
徒步登山、騎行露營,或是槳板滑雪……趁著空閑,越來越多的人背著登山包、騎著自行車奔赴山野,在山林湖海間尋找生活的另一種可能。
近期,2025中國戶外運動產業大會發布《中國戶外運動產業發展報告(2024-2025)》。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4月初,我國戶外運動參與人數已突破4億人。我國戶外運動產業持續快速發展,成為體育產業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從昔日的小眾愛好,到如今的大眾潮流,我們做好擁抱戶外的準備了嗎?
山野吸引力 比想象中更大
“趁著休息間隙去城市公園散散步,感覺神清氣爽。”在社交媒體上,不少人分享自己對“公園20分鐘效應”的感受。一項研究表明,人們在戶外待上一段時間可以顯著改善身心狀態,提升幸福感。專家指出,這是因為自然環境能顯著降低人體內皮質醇(壓力荷爾蒙)的水平。
“與自然相擁”不失為一個緩解壓力、調節情緒的好辦法,而對于熱衷戶外的人來說,20分鐘顯然遠遠不夠。
“趁著好天氣,我會帶著孩子一起來戶外徒步。”在北京周邊一條休閑徒步線路上,張女士的兒子和其他小朋友興奮地在前面探路,她在后方時刻關注著孩子的狀態。“我的計劃是帶他‘每周一山’。周末親近山野是很好的選擇,既能讓孩子遠離電子屏幕,還可以放松身心,增強體質。”張女士說。
對于在互聯網行業工作的趙丹來說,徒步登山是緩解工作壓力最好的方式。“我喜歡登上峰頂后的成就感,之前挑戰過國內的多座雪山。”趙丹把自己稱為“對高原充滿好奇”的人,每到假期,朋友圈里總能看見她打卡戶外的身影。
趁著長假和周末,約上三五好友,流連山野之間,成為不少人的選擇。網絡上搜索“戶外”這一關鍵詞,熱帖數不勝數。有人分享感受,有人總結經驗,還有人推薦各種戶外項目。據某社交平臺發布的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帶周末關鍵詞的戶外筆記發布量超106萬篇。
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人愛上去戶外?“通過戶外活動可以重塑健康的生活方式。”北京體育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宋巍表示,“從生理層面來講,戶外運動多為有氧運動,能增強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環、提升身體耐力;戶外活動也是對抗焦慮和抑郁的天然療愈手段,沉浸在自然環境中,人腦會減少皮質醇分泌,增加多巴胺釋放,并且成功挑戰的成就感能有效提升自信心。從社交層面上來說,戶外運動能促進面對面的深度交流,幫助參與者拓展社交圈。”
應對天氣變化 離不開專業素養
春覽綠意,秋賞紅葉,山野景色固然美好,但大自然向來瞬息萬變,其中天氣變化最是難以捉摸。近年來,因天氣變化導致的安全事故時有發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面對多變天氣,個人在戶外活動時如何保護自己?
“以登山為例,山間氣溫垂直變化顯著,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一般下降0.6℃左右,且山內植被多、散熱快,晝夜溫差大。山間無遮擋,易出現突發暴雨、強風等天氣,尤其夏季午后更容易出現對流雨。此外,由于地形等因素,山間更容易出現特殊‘小氣候’。”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服務首席王秀榮建議,“出行前要提前關注目的地天氣及地質預警,途中遇到天氣突變應立即停止前進,及時采取應對措施。”
孫懷民是一位資深“驢友”,辭職后他投身戶外行業,帶領隊伍在四川、新疆、西藏的群山中徒步,烏孫古道、岡仁波齊、珠峰東坡都曾留下他的身影。
在一次次與自然深度接觸中,孫懷民摸索出一套應對天氣變化的方法:提前準備好專業的、帶有實時衛星云圖的應用軟件,及時查看天氣變化;帶好衛星電話和手持電臺,在手機信號不佳時,及時與外界溝通情況;遇到險情不要慌,理性評估后及時下撤或尋求救援。“在戶外,每個人都是自己安全的第一責任人。”他的經驗在戶外運動愛好者中引發共鳴。
“除了借助專業的天氣軟件,最直接的技能是觀察云和風的變化。”王秀榮進一步表示,“云底烏黑、云體龐大的積雨云,是雷暴、冰雹、強降雨的絕對信號,必須立即尋找安全地帶躲避。出現類似城墻垛子的高積云表明大氣不穩定,午后可能出現雷雨。遇有風速、風向突然明顯改變,往往是天氣系統過境的征兆。”
采訪時,趙丹向記者展示了她的登山包:“除了基礎裝備,我會根據線路調整其他物品。今年爬哈巴雪山時,看到天氣預報有小雪,我特意帶上多種防雨雪的裝備,如冰爪、雪套、急救包等等。中午雪量驟增時,這些裝備幫我順利應對了惡劣天氣。”這次經歷讓她更加堅信,戶外出行必須做足萬全準備,這是對自己的安全負責。
戶外運動安全 需多方合力保障
一次安全而歸的戶外運動,既需要個人在出行前做好充分準備,也有賴于專業領隊的引導、科學路線的規劃,更離不開多方力量的協同保障。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隨著戶外市場持續升溫,大眾對專業裝備、資深領隊等資源需求旺盛,推動行業不斷向規范化、專業化發展。然而目前,市場上優質的領隊和俱樂部仍供不應求。一些“野導”“野團”往往缺少帶隊資質以及應對緊急事件和極端天氣的經驗,關鍵時刻難以有效保障人員安全。
北京資深領隊阿貍是行業發展的見證者。十余年間,他從徒步愛好者成長為擁有中國登山協會領隊資質的從業者,常年帶隊穿梭于北京周邊的戶外線路。回溯帶隊經歷,他表示:“應對戶外突如其來的挑戰,是對領隊綜合能力的考驗,需要有理論知識,也特別倚重經驗。作為領隊,我只有對線路有十足把握時才會帶隊前往,最重要的是保證人員安全。”
那么,普通戶外運動愛好者應如何選擇合適的領隊?阿貍建議,選擇領隊時務必做好資質審查,要在出發前多溝通、多了解。趙丹也表示,在戶外絕非“有腿就行”,保險和領隊是重要保障,但更要樹立自主安全意識,不能把生命輕易托付他人。
在景區管理層面,有專家建議,要設立清晰醒目的戶外安全標識,尤其在懸崖、陡坡等重點區域應設立警示標識,并組織常態化巡護,嚴格實行信息告知與準入管理。例如,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內有多條熱門徒步線路,政府部門及景區在重大節假日前多次發布安全提醒、天氣預警,通過規范管理引導愛好者理性出行。在硬件保障上,多地持續升級救援設施,四川小金縣與成都新津區協作建成的四姑娘山山地戶外急救中心,構建四級急救網絡,配備專業醫護團隊和先進設備,將平均急救響應時間縮短至15分鐘以內。
宋巍建議,戶外活動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強度,不要盲目探險。“裝備和領隊是戶外安全的輔助項,但絕對不是萬能項。出行前做好準備,途中不盲目逞強,事后不抱有僥幸心理,始終保持對自然的敬畏之心,才能真正享受戶外的樂趣。”她說。
敬畏自然是融入山野的前提,安全出行是探索戶外的底線。正如無數戶外人踐行的理念:“登頂不是終點,平安回家才是。”在個人自律與多方保障的雙重守護下,越來越多人正走向山野,在自然中收獲成長與快樂。
據光明日報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今年9月10日是我國第41個教師節,主題是“以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譜寫教育強國建設華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