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月餅香灣區 傳統煥新味更美
桂子飄香時,古邑迎客忙。隨著中秋國慶雙節的來臨,我市大街小巷陸續換上節日盛裝,象征團圓的月餅再度成為市場主角,各類口味、包裝的月餅琳瑯滿目。其中,承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客家非遺月餅,在傳承古老技藝與韻味的同時,通過口味、工藝、理念的多元煥新,贏得消費者的青睞,展現出這一客家傳統美食歷久彌新的強大生命力。
古法精粹薪火相傳
記者走進紫金縣城新紫路的賴師傅餅店,濃郁的油香與餅香撲鼻而來。各式月餅在柜臺內整齊排列,洋溢著中秋佳節的氛圍。紫金縣級非遺“五仁叉燒皇制作技藝”傳承人賴天生說,主要的產品有五仁叉燒王、雙黃白蓮蓉、豆沙水果味月餅等幾種口味,價格從20元到200元不等,滿足不同人群的各種口味需求。

為應對激增的中秋訂單,賴天生帶領團隊加緊趕制月餅——包餡、壓模、烘烤,車間內香氣四溢,每一道工序都有條不紊地進行。金裝五仁叉燒皇、雙黃白蓮蓉等經典口味的月餅頗受歡迎。一位特地從深圳回來買月餅的鄭先生說:“非遺月餅又香又脆,味道很好,打算買十幾盒,送給親戚朋友。”

一餅一印見初心。地處江東新區古竹鎮墟鎮的隆益楊記作坊也吸引了不少買月餅的居民。這家始創于清光緒19年(公元1893年)的老店至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該作坊遵循古方制作的叉燒月餅、五仁月餅,從手工包餡、蓋章成型,每一道工序都凝結著代代相傳的智慧與匠心,其獨特風味更是牽動著大灣區游子們的鄉愁。隆益楊記第五代傳承人楊欣說:“這五仁月餅追求的不僅僅是口感,更是一種文化的延續。正是這份對傳統的堅守,使得非遺月餅保留了最純正的風味和文化記憶,成為中秋佳節不可或缺的文化符號。”
老味道邂逅新潮流
面對日益多元的市場需求和健康飲食風潮,我市非遺月餅并未固步自封,而是在恪守核心工藝的基礎上,大膽探索創新之路,讓老味道煥發出符合當代審美的迷人光彩。 賴天生說,以前的紫金月餅,把炸出來的豬油用來做餅皮,把豬油渣剁碎做餡料,所以很多老人家稱之為豬油餅。經過品質的改良,升級優化成了“五仁叉燒皇”,既完整保留了傳統手工制作的溫度,又融入了現代人對口味的追求。2024年,這款月餅的制作技藝被列入紫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保護項目。
如今,隆益楊記已傳承至第五代,第五代傳承人楊欣及其表姐張俊慧在堅守傳統工藝的基礎上開展創新,對生產技藝進行改進,以迎合當下消費者的健康理念和口感需求,并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運營方式,進一步提升叉燒月餅、五仁月餅、麻蛋仔和牛耳朵餅等客家傳統美食的知名度。 2024年7月,“古竹隆益楊記麻蛋仔制作技藝”和“古竹隆益楊記牛耳朵餅制作技藝”作為傳統技藝類別中的代表性項目入選江東新區第三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隨著時代發展,傳統文化的價值正在被越來越多人所關注。客家傳統餅食種類非常豐富,深受大家歡迎。作為客家餅食傳承人,我們要想辦法繼承和保護好代代相傳的技藝,更要順應時代變化,不斷進行改善,才能讓傳統技藝在薪火相傳中生生不息。”張俊慧如是說。
這個中秋,當人們品嘗著既承載古老記憶又充滿時代氣息的非遺月餅時,品味到的不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文化傳承的厚度與創新活力的迸發。我市非遺月餅,正以其愈發旺盛的生命力,香飄灣區,甜蜜萬家。
本報記者 張濤 特約記者 黃從高 甘建樓 通訊員 陳敏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今年9月10日是我國第41個教師節,主題是“以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譜寫教育強國建設華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