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建設“大會戰”|肉雞產業提質增效 航天水稻碩果累累 我市農業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
日前,在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河源分中心(以下簡稱“燈塔實驗室”),作為高層次人才引進的韓振林博士正在植物樣品制備室進行微生物接種操作,開展零亞硝酸鹽發酵菜的研制工作。作為燈塔實驗室農產品加工團隊負責人,韓振林主導零亞硝酸鹽發酵菜研制、牛骨全值化利用,以及利用合成生物學技術生產蒜氨酸酶、牛乳鐵蛋白及其他高價值化合物。
為支持韓振林開展科研,燈塔實驗室撥付課題經費啟動“合成生物學平臺”建設,重點開展蒜氨酸酶及牛乳鐵蛋白在酵母中的生產及改造,通過對蛋白序列進行優化改造,從而獲得具有良好活性和可溶性的異源蛋白。
這是我市農業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的一個縮影。記者日前從市農業農村局了解到,近年來,燈塔盆地農業科創谷加速推動校地合作,推動更多科研成果落地我市,成績斐然:航天水稻品種“華航香銀針”獲認2025年度超級稻品種;“廣弘3號”小白雞成功培育并填補華南地區自主創新研發小白雞的品種空白;東源縣柳城鎮建成全省最大智慧農場,實現水稻“耕、種、收、管”全流程無人化作業,效率較人工提升50倍以上,輻射良田1萬畝,連續四年單產超全國平均水平……

專家在萬綠智慧農場觀察水稻生長情況。
智慧農業粒粒歸倉
這一系列成績的取得,離不開科研力量的堅實支撐。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長期從事水稻生產機械化和農業機械與裝備機電一體化技術研究,其所主持的項目“基于北斗的農業機械自動導航作業關鍵技術及應用”獲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自2020年以來,羅錫文多次帶領團隊來到東源縣柳城鎮萬綠智慧農場,聚力破解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發展難題,與政、企、學、研各方攜手并肩,在東源縣柳城鎮傾力打造萬綠智慧無人農場。
經過多年實踐,羅錫文團隊通過建設高標準農田,探索將農機搭載北斗系統,促進農業工程技術、智能裝備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成功實現水稻生產從耕地、種植、管理到收獲的全過程無人化作業,實驗田水稻生產連續4年畝產超過500公斤,最高畝產量達到了656.38公斤。在農民不下田、不種地的情況下,有效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和土地產出率。目前,由河源市和羅錫文團隊共建的萬綠智慧農場正成為智慧無人農場建設的廣東樣板乃至全國樣板。
“小白亮相”“零的突破”
近日,農業農村部發布公告,“廣弘3號”小白雞配套系經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審定鑒定通過,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頒發新品種配套系證書,這是我國首個創新性引入黃羽肉雞血緣培育優質小型白羽肉雞的國家新品種,也是華南地區首個小型白羽肉雞新品種配套系。作為廣東種業振興的重要成果,“廣弘3號”小白雞配套系的審定鑒定通過,為“百千萬工程”注入“芯”動力。
2024年,小白雞上市量24.8億只,雞肉產量占總產量約20%,具有料重比低、生長速度快、生產效率高等顯著優勢。作為首批國家肉雞核心育種場企業、國家種業陣型企業,落戶我市的南海種禽(廣弘種業)一直潛心開展小白雞配套系的研發選育,同時聯合華南農業大學、國內知名育種專家鄒燕妮研究員等各大專家研討技術路線,應用現代家禽育種技術,發揮快大型白羽雞、優質黃雞、高產蛋雞的遺傳性能,通過“現場育種+分子育種”相結合,培育出“廣弘3號”小白雞新品種配套系并經農業農村部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審定、鑒定通過。南海種禽(廣弘種業)表示將大力發展“公司+基地+農戶”“公司+規模化養殖場”“訂單養殖”等多元合作模式,建設一批高標準的“廣弘3號”小白雞養殖示范基地,強化技術支持與服務,構建“育、繁、養、宰、加、銷”全產業布局,打造“廣弘3號”小白雞品牌,多渠道推廣,講好品種故事,讓它迅速成為養殖戶增收的“致富雞”、消費者餐桌上的“美味雞”。
多樣合作破解發展之困
我市校地合作成效顯著,推動了多種科研成果落地。日前,燈塔實驗室上坪鎮鷹嘴蜜桃實驗基地成立。該基地將依托燈塔實驗室的科研力量,在萬佳桃園試點推廣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推動鷹嘴蜜桃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該技術針對桃樹常見的食心蟲和穿孔病,通過微生物發酵菌劑替代傳統化學農藥,實現精準防控。未來,該技術計劃在連平縣全面推廣,并逐步輻射至全市乃至全國主要桃產區,以期有效解決關鍵病害問題,全面提升桃產業的產量、品質與市場競爭力。
9月18日,暨南大學包裝工程學院院長、力學與建筑工程學院副院長黃世清走進廣東霸王花食品有限公司,針對“生產鏈自動化升級”“食品包裝環保保鮮”提出具體建議,表示將依托高校科研與人才優勢,聯合企業攻克行業共性問題,推動傳統食品產業改造升級。無獨有偶,近日,龍川縣粵隆升科技有限公司與深圳職業技術大學農村科技特派員吳瑾團隊簽訂產學研合作協議,雙方將依托高校在人工智能、物聯網領域的技術優勢,聯合開展龍母菌菇智慧種植智能終端及裝備應用研究,助力龍母鎮菌菇產業提質增效。雙方將進一步發揮統籌協調與服務保障核心職能,持續跟進產學研合作項目,扎實做好場地協調、數據共享、人才培訓等全流程服務,全力推動科研成果盡快落地轉化,切實為龍母菌菇產業插上“數字翅膀”。
本報記者 張濤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今年9月10日是我國第41個教師節,主題是“以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譜寫教育強國建設華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