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人腳踏實地邁進 彩筆描繪美宏圖 古邑煥發新容姿
兩年來,“五路一橋”工程的建設者奮戰在工地一線,流下了辛勤的汗水。陳仕平 攝
河源人民舉全市之力向世界客屬鄉親呈現一臺讓人驚艷的盛會。陳仕平 攝
五路一橋 康莊大道助騰飛
2010 年11 月26 日,對處于粵東北山區的城市河源來說,是一個注定讓人難以忘記的日子。當日,一批事關河源長遠發展、事關世客會成功舉辦的重大基礎設施、重要產業和社會民生項目同時竣工剪彩。“ 五路一橋”,特靈通科技工業園,市中醫院新院,市恐龍博物館……這些成就來之不易,離不開建設者的辛勤努力、艱苦奮斗。
艱苦奮斗是指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昂揚斗志,奮發努力。“五路一橋”的建設,充分體現出了河源人艱苦奮斗的精神。
由于外部環境的影響,“五路一橋”工程是在非常艱苦的條件下啟動的。2008 年年末,始于大洋彼岸的金融風暴“登陸”我國,地處粵東北山區的河源同樣未能幸免。2009 年,金融危機的影響進一步深化,上半年全市 GDP 增速、進出口總額、工業增長均出現大幅下降,特別是全市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同期下降12.7%。面對嚴峻形勢,市委書記陳建華敏銳地指出,金融危機,對河源來說將是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河源要化“危”為 “機”、營造自身發展的“小氣候”,提早準備。市委、市政府當即啟動了包括“五路一橋”在內的一批事關河源長遠發展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重要產業和民生項目。
“五路一橋”的建設過程充滿艱辛。面對工期緊、施工難度大、工程質量要求高的情況,負責“五路一橋” 建設的各施工單位嚴格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克服了重重困難,甚至24 小時不間斷施工,確保了在世客會開幕前竣工通車。
“五路一橋”施工人員的艱苦奮斗,得到了市委書記陳建華和市長劉小華的高度贊揚。2010 年9 月18 日,在檢查“五路一橋”工程進展情況時,陳建華指出,“五路一橋”的建設,我們收獲的不僅是實實在在的成果,更可貴的是形成了團結一致、艱苦奮斗、不畏艱辛、敢打硬仗的精神與作風。
世客會 盛會搭建大舞臺
短短三天,刷新了“河源印象”,數千客家鄉親給河源豎起了大拇指。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委員、香港金利來集團董事局主席、第23 屆世客會最高榮譽主席曾憲梓感慨:河源用兩年的時間就做了這么充分的準備,為第23 屆世客會的成功舉辦“搭建了一個很好的舞臺”。
三天盛會,兩年籌備,從2008 年 10 月16 日我市申辦第23 屆世客會成功,到2010 年11 月29 日世客會開幕,期間共經歷了770 多個日日夜夜。為了辦一屆最好的世客會,在這770 多個日夜里,河源舉全市之力,高速運轉,精心籌備。其中的艱辛和收獲,凡是參與其中的人,都自有一番體會。
770 多天來,市委書記陳建華、市長劉小華親自掛帥,宣傳文化、嘉賓接待、酒店服務、旅游觀光、市容市貌、交通設施、安全保衛、后勤保障等工作組高速運作。市委統戰部常務副部長、市客家聯誼會會長劉學良介紹說,為了聯絡鄉情,學習經驗,兩年來,籌備組奔赴日本、馬來西亞、澳大利亞、新加坡、香港等多個國家和地區,輾轉于梅州、龍巖、贛州等舉辦過世客會的城市,僅臺灣就去了三次。 “在香港舉辦茶話會時,到新加坡學習時,在外面招商選資時……無論是哪里,大家都會抓住一切機會,推薦河源,宣傳世客會。”劉學良說。
每一個人都把世客會掛在心頭,雖累卻甘之如飴。市音樂家協會主席陳曉敏為了早一天拿到交響樂《客娘頌》的曲譜,在北京獨自過了中秋;市文廣新局副調研員張冠初記不清楚自己多少次在各縣和市區間往返;和平縣司法局副局長吳舒妲抽調到組委會工作后,只有周末才能趕回家看看自己僅1 歲的雙胞胎女兒……
770 多天里,還有更多的人忙碌在城市建設的工地上,在公園,在街頭,在各類訓練場館……“最忙時,世客辦的工作人員都是通宵奮戰,連續五六天,幾乎沒有休息。”劉學良說, “雖然很辛苦,但我們所有人都覺得,能夠參與籌辦盛會,是河源的驕傲,是我們的驕傲。”
“辦好一屆有特色、高水平的世客會”,河源完美地實現了對全球客家鄉親的莊嚴承諾。
河源教育 砸鍋賣鐵辦教育
登上位于河源理工學校內的觀景臺,10 平方公里的東江教育城盡收眼底。“規劃建設這樣一所教育城,很有規模,河源在山區市走在了前列。”2010 年初,省長黃華華在河源考察時表示。
截至2010 年9 月,東江教育城規劃內河源職業技術學院、河源理工學校、河源市技工學校、河源中學實驗學校、東源縣東江中學等5 所學校已建成,在校生達3.84 萬人,規模化教育效應初步顯現。
大手筆打造的東江教育城只是河源砸鍋賣鐵辦教育的一個縮影——2007 年起的4 年內,我市累計投入28 億元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截至2010 年11 月,全市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87.06%,比2006 年提高近30%,提前一年普及高中階段教育,也提前完成了國家任務……
成績令人振奮、成效令人震撼,但這一路走得并不輕松。
猶記2007 年8 月,市委書記陳建華、市長劉小華親率市黨政考察團到梅州專題考察教育。差距就是動力,通過“學梅州,找差距,興教育”,河源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步入快車道:市委市政府作出“舉全市之力,五年內籌措28 億元實現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目標”的重大戰略決策,成立以市委書記陳建華為組長、市長劉小華為常務副組長的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領導小組,正式印發了《關于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實施意見》。
河源“一把手”親自擔綱、自我加壓,讓各級領導干部對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重視程度空前提高,各項“普高”政策得到全面落實。而4 年內籌措28 億元,在經濟發達地區也許是 “毛毛雨”,但對于財政自給率還不到三分之一的后發河源,卻是思路明確后“痛下決心”的大投入、大手筆。河源人開始勒緊“褲腰帶”、砸鍋賣鐵辦教育的“苦旅”——通過多渠道落實 “普高”建設資金,積極解決“普高”資金短缺的瓶頸問題。一方面,積極爭取省的專項資金支持和對口兄弟市的幫扶;另一方面,將“普高”資金列入年度財政預算,確保市、縣區政府財政性投入;此外還通過廣泛發動社會辦學、社會捐助等方式籌措。2007 至2010 年,全市投入15 億多元用于新建、擴建高中階段學校,新增高中階段學位近4 萬多個、高中階段功能場室888 個;全市自籌建設資金0.92 億元,銀行貸款4.70 億元,發動社會捐資0.73 億元,全部用于高中階段學校建設,確保了“普高”工程建設快速推進。
人物故事 拼命三郎張國權
張國權,1958 年生于河源,現為廣東三友集團有限公司總裁。曾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及廣東省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廣東省第二屆優秀民營企業家等榮譽稱號。
1988 年,是改革開放迎來的第一個十年,也是張國權的而立之年。當年,在改革開放大潮的沖擊下,他毅然放棄“薪資待遇和工作環境都很不錯”的國有企業——深圳羅湖區企業發展公司經理職務,下海創業。適逢其時國務院批準河源成立地級市,張國權便“帶著闖一闖的念頭”回到家鄉河源,創立自己的第一個企業——易發紅磚廠。
初出茅廬,張國權敢想敢干,所投資的領域非常廣,涵蓋了房地產、卡拉OK 娛樂業及蔬菜市場建設等。短短的幾年時間,他先后建立起一系列企業,事業初具規模。但由于管理經驗、技術缺乏等原因,他早前創辦的許多公司紛紛倒閉。不過,這并沒有影響到他創業的決心,反而讓他越挫越勇。
1992 年,張國權與友人合辦河源市三友文化實業有限公司,事業再次迎來春天。但由于金融風暴等原因,三友遭受了三次重大挫折,一度陷入了發不出工資,瀕臨破產的困境。困境面前,張國權永不放棄,通過采取 “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他將公司發展成為集農產品加工業、金融(中介)服務業、房地產業于一體的企業集團,并帶動周邊地區3000 多農戶奔康致富。
張國權的辦公室里,牛是最常見的擺飾,各種形態的牛擺滿了櫥架。他說,創業就要有“牛”的精神,能夠吃苦耐勞,艱苦奮斗,靠自己腳踏實地才能取得成功。記者了解到,創業二十余載,張國權幾乎每天的工作時間都超過12 個小時,基本上是處于一種白天不夠夜間補的狀態。為了不影響企業的日常工作運轉,他還將公司的很多會議安排在周末或者晚上召開。熟悉他的人都稱他為“狂人”。
現在,52 歲的創業“狂人”已步入知天命之年,但他的創業激情卻絲毫不減:他仍掌管著20 家企業的運作,而且手頭正待創辦的項目還有好幾個。
本版組稿 程癸鍵 黃丹 蔣安春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