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有“溫度” 人才更“出彩” 我市構建“15分鐘就業服務圈”,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
自江東新區臨江鎮就業驛站服務點揭牌運營以來,當地不少村民到服務點查詢就業信息,尋找心儀崗位。目前,我市規劃設立79個就業驛站服務點,構建“15分鐘就業服務圈”,推動就業服務便捷化、精準化、多元化,為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便利與福祉,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為推動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關系到千萬勞動者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如何更好地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近年來,我市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政策,持續落實助企紓困政策,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服務十大行動,開展公共創業服務進校園、校企人才對接,落實中小微企業吸納高校生社保補貼及就業困難人員實名制服務等措施,舉辦各類招聘活動,著力擴大就業渠道,提供不斷線服務,就業形勢保持穩中向好。
我市舉辦各類招聘會,促進勞動力就業。
就業形勢穩中向好
我市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政策,突出重點群體,不斷優化就業服務,全力以赴穩定和擴大就業,持續激發創業創新活力,全市就業形勢保持穩中向好。今年上半年,全市城鎮新增就業13582人,完成率54.3%;失業人員再就業4054人,完成率57.9%;累計舉辦各類招聘活動134場次(線上63場,線下71場),參會企業2995家次,累計提供崗位11.1萬個,進場求職人數約5萬人,達成意向人數8301人次,線上招聘會觀看人數及點擊量6萬多人次。
我市穩住就業“最大民生”,持續激發創業創新活力,提出力爭2024年完成新增城鎮就業2.5萬人以上。我市深入實施就業服務攻堅行動,著力促進青年群體就業,突出抓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穩就業工作,支持和規范發展外賣配送、網約車、網絡直播等新就業形態,拓展靈活就業空間。我市還強化市場供需匹配,開展線上線下招聘等人力資源服務,優化農民工等重點群體職業培訓補貼政策,穩住重點群體就業基本面,同時落實完善創業擔保貸款和貼息政策,助力各類群體創業。
求職者向企業咨詢有關招聘情況。
有溫度的就業服務
我市還深入開展訪企拓崗助就業等活動,進一步挖掘崗位增長潛力,落實就業吸納能力強的行業企業擴崗激勵政策。尤其是今年,我市支持有條件的縣區推進建設零工市場或就業驛站,提高就業服務能力和水平。
今年4月,市人社局印發《關于河源市就業驛站建設方案的通知》(河人社函〔2024〕78號),規劃在全市設立79個就業驛站服務點,布局覆蓋各縣區中心鎮、人口大鎮,構建以就業驛站為中心,輻射至鄉村的靈活就業生態圈。6月28日,河源市首個就業驛站——深業路社區“就業驛站”正式揭牌運營。該驛站位于東源縣深業路社區萬達廣場3號門旁,占地約108平方米,依托獨特的商圈區域優勢,通過創新組織引領,搭建交流平臺,豐富活動載體,強化資源保障打造的黨建促就業新陣地。其面向勞動者提供政策咨詢、求職登記、崗位推薦、招聘發布、技能培訓等就業服務,為用人單位提供用工需求咨詢、招聘登記、政策指導、人才活動等對接服務,與社區黨群服務共建共享,提升運營時效,輻射東源縣就業服務工作。
驛站“小”空間,服務“大”民生。市人社局表示,就業驛站不僅僅是一個物理空間上的站點,它更是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就業服務體系,通過精準對接崗位需求、強化技能培訓、提供就業指導、鼓勵創新創業等方式,為企業和求職者搭建起通往夢想職場的橋梁,為有創業夢想的年輕人提供創業培訓、項目孵化、金融法務等一站式服務,激發他們的創新活力,培育更多創業人才,為社會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
以連平縣工業園就業驛站為例,該就業驛站位于工業園區蓮塘大道和358國道交會處,使用面積約100平方米,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人員匯集度高,能為廣大求職者和各類用工主體提供更加優質的就業服務和便利的交流平臺。就業驛站具備政策咨詢、求職登記、職業指導、信息發布、崗位推薦、就業創業服務六大功能,求職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全方位的就業服務。目前,連平縣已建成就業驛站1個,規劃建設5個。
優化技能人才培養生態
我市人才不斷激發新活力,持續推進技工學校強基培優。加快河源技師學院提質擴容步伐,大力支持技工學校拓展校企合作和對外合作交流,推動“廠中校”、產業學院建設。由河源國家高新區、河源技師學院、西可通信公司三家共建的全市首家政校企電子信息產業學院在河源國家高新區成立;由東源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河源技師學院、河源富馬硬質合金股份有限公司打造智能制造產業學院,進一步優化技能人才培養生態。
為深入推進技能生態鏈建設,深化政校企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共同搭建產教融合的創新平臺,8月27日,河源市高新區管委會、河源技師學院和西勤精密模具有限公司政校企合作簽約。會上,政校企三方簽署了合作協議并共同為實習就業基地揭牌。實習就業基地的成立,為推動產教評技能產業鏈建設注入全新動能,有力破解了企業用人之困、院校學生就業之困、青年學技能之困。
此次政校企三方聯動,積極探索政府出政策、出資金、出管理,院校出學生、出教師、出教學資源,企業出崗位、出標準、出師傅的技能生態鏈人才培養模式,解決“產業缺青年、青年缺就業”的矛盾,實現產業人才的雙向奔赴,打通就業“最后一公里”。三方表示,將構建以產業崗位標準為引領、以院校學生和教學資源為基礎、以職業技能等級評價為紐帶的技能生態鏈,努力實現政校企三方共同制定培養標準、共同制定評價標準、共同招生招工、共同開發課程,為制造業當家和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人才動力。
高質量人才“破圈”出彩
河源技師學院優秀畢業生黃子鋒,如今已是河源富馬硬質合金股份有限公司的技術骨干。他多年來一直嘗試通過技能成才路徑成就出彩人生,用自己的一技之長為河源制造業貢獻力量,其技能成才之路,是我市大力推進技能人才培養工作的一個縮影。
以河源技師學院為例,該學院對標對表河源產業戰略布局,對接新質生產力對勞動力的新要求,著力培養高技能人才,奮力打造高技能人才培養和技工教育服務社會發展的“河技師樣板”。河源技師學院打造“訂單班”“冠名班”“校中廠”“廠中校”、產業學院等平臺,深入推進政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將企業典型工作任務轉化為教學內容,根據工作過程構建課程體系,突出培養學生“學中做”“做中學”實踐能力,培育學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為社會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截至目前,河源技師學院已與105家企業開展校企合作。
我市還積極激活人才“第一資源”,強化人才服務有效供給,完善技能人才評價制度,支持企業開展技能人才自主評價,鼓勵符合條件企業申報建設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圍繞“制造業當家”,強化技能人才支撐,實施技工院校達標工程,創新技工教育辦學模式,大力支持企業與我市技工院校開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同時持續擦亮“三項工程”金字招牌,鼓勵專業技術人才入縣下鄉參與鄉村振興,優化實施“三支一扶”計劃,用好《河源市高層次人才分類認定、評定和舉薦暫行辦法》《河源市事業單位急需緊缺人才目錄》等政策文件,加快推進人才立法工作,不斷厚植政策優勢,服務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形成人才匯聚河源的良好氛圍。
本報記者 張濤 通訊員 程子躒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初秋時節,河源綠意不減,義務植樹基地和桑梓林青年林等主題林內樹木蔥蘢,展現出別樣的生命力;在廣東萬綠湖國家濕地公園九里湖綠美廣東生態示范區,無葉美冠蘭、翠金鵑等珍稀野生動植物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