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創“稻收肥播一體化”技術應用我市 稻收肥播“一步到位”
本報訊 記者 張濤 通訊員 何濃訊 日前,地處我市東源縣柳城鎮下壩村的廣東省規模最大的智慧無人農場——東源萬綠智慧無人農場內,一場農業科技的創新實踐震撼上演,國內首創的“稻收肥播一體化”技術成功落地。與傳統設備不同,現場經過精準改造的收獲機,在完成水稻收割、秸稈粉碎的同時,通過集成的紫云英智能撒播系統,同步實現綠肥種子的精準播種與秸稈覆蓋,整個流程一氣呵成。此次“稻收肥播一體化”技術的成功應用,不僅為嶺南現代農業注入科技動能,更為全國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東源樣板”。
該系統可基于收獲機實時作業速度自動調節撒播量,結合物聯網技術實現畝播量遠程設定與作業狀態實時監控,確保播撒均勻精準。“過去收稻、整地、播肥要分三道工序,耗時三四天,現在一步到位,效率大幅提升!”農場技術員通過手機App實時查看作業數據,難掩興奮。據介紹,這項創新技術不僅將田間多道工序壓縮為同步完成,更讓紫云英種子在稻茬覆蓋的濕潤環境中快速萌發,有效減少雜草競爭與水分流失,顯著提升成苗率和鮮草產量,為下一季絲苗米種植提供高品質綠肥保障,實現生態與效率雙提升。
作為廣東省高科技農業的標桿,萬綠智慧無人農場由東源縣政府主導,聯合廣東萬綠智慧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及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團隊共建。該農場深度集成物聯網、北斗導航、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已實現水稻“耕、種、管、收”全流程無人化操作,核心區1500畝農田配備的無人旋耕機、插秧機等智能裝備,通過云端遠程操控,效率較傳統人工提高50倍以上。產量數據更顯科技賦能成效:2024年全國稻谷平均畝產為477公斤,而該農場已連續4年畝產超過500公斤,今年預計達600公斤,較全國均值高出25.8%。這一成績得益于高產高抗新品種的應用,結合變量施肥、合理密植等技術,以及使用航天紫云英(航紫5號)作為綠肥,2024年農場平均畝產達587.5公斤,較普通水稻增產11%,人工成本降低30%。
在智慧農業模式帶動下,農場通過無人機巡田、土壤氣象實時監測等手段優化管理,配套電氣化烘干、冷鏈倉儲設施推動綠色生產。憑借硬核技術支撐,農場不僅培育華航香銀針等優質稻種、高抗高產太空稻,更采用航天紫云英做綠肥,形成制種、育秧、加工全產業鏈,年產水稻超過4000噸、制種超過500噸。如今,農場已托管周邊3萬畝農田,帶動村集體經濟年收入超200萬元,撐起東源縣絲苗米現代農業產業園,推動東源縣育種制種面積擴至5000畝,其雜交稻制種機械化播插模式已在全市20余個鄉鎮推廣。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今年9月10日是我國第41個教師節,主題是“以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譜寫教育強國建設華章”。

